《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2.学会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3.掌握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自然一场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突害的客体。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受灾体、致灾因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人类在自然灾害中除了受到伤亡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
(1)直接财产损失:自然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点: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 地域差异。
三、教学过程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
自然异变 自然灾害 属性 只具有单一的自然属性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度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衡量标准 变化程度或强关 系 自然灾害系统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要素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受灾体 灾情
表现 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对人类社会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因灾导致人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图解自然灾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灾害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种事件或现象是不是自然灾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缺少条件②,那只可能是一种自然异变或自然现象;如果缺少条件①,那可能只是一种人为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影响 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 心理精神伤害 表现 给人体造成伤残、死亡等 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及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财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 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但它们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害影响的差异性
不同的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例如,干旱的主要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房屋、桥梁等工程建筑物,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海水养殖场、船只等近海事物。
(2)不同灾种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即灾情不同。例如,干旱一般只造成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而不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而地震和风暴潮不仅能造成财产损失,而且还能造成人员伤亡。
(3)相同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不同,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例如,青壮年男性一般不易受损,而妇、幼、老、残则容易受伤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