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6届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2015.12)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扒(bā)手 行(háng)伍 尽(jǐn)管 扺(zhǐ)掌而谈 B、岑(cén)寂 不啻(chì) 和(huó)泥 甘冒不韪 (wéi) C、解剖(pāo) 蝙蝠 (biǎn ) 倾轧(yà) 铩羽而归(shā) D、巨擘(bò) 河蚌(bàng) 关节(jié) 莘莘学子(s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桑 白内障 一诺千金 一塌糊涂 B、告磬 吊胃口 大有稗益 拾人牙慧 C、蜇伏 金刚钻 平心而论 寥若晨星 D、奖掖 势力眼 砰然心动 集思广议
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网络上大规模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含意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含义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含意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含义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想让城市变得得文明,靠的是专业的管理、高效的组织、科学的协调、连贯性的政策取得的,而非短时间的突击、会战,更不是将不好的东西遮掩藏匿。 B、在雾天,饮食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健脾补肾的作用。
C、陈寅恪先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的忧伤,而且是对整个文化精神的忧伤,更是对一种即将衰落的文化的忧伤。
D、北京市政协提出建议:应以功能 调整优 化为目标,启动北京市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 转移。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基层,有些人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应付差事;有些人浅尝辄止,不愿意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有些人面对群众居高临下,不愿意主动关心群众的喜怒哀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仅仅是“身入”,而没有“深入”。
B、“一分钱一分货,苹果应该值这个价钱。”一位网友抢到苹果6S后点评道:“有钱就是任性!”
C、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依据13项指标对全球大学排名。10月6日公布2011至2012年度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哈佛首次遭排挤,落至第二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荣膺榜首。
D、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软件”上更关注百姓未来的生活品质。 二、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居文化哲学思考
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生命在其活动中的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早就提请人们注意:“从文化角度而言,研究民居自然要追溯历史,即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是不够的,还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
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不仅如此,古人还以为“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事事俨雅,乃为上吉”。人居住在“上栋下宇”般虚实相间的住宅里,犹如置身于阴阳际汇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的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息。中国古人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平静地度过了几千年诗意文明的历史。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附加于居住的装饰物和额外品。居住的诗意特性也不是意味着诗意在全部居住中以某种方式和其它方式产生,而是通过诗意的建筑使居住成为居住。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论及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时说过,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 明,这种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的框架中实现,
即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来源:学_科_网]
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
哲学家们正是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各抱地势,山环水绕、循环往复,从而创作了富于东方色彩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品察中国古代多种民族并存、千姿百态的民居,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的文化昭示。这种景况至今依然存留在中华境内的大江南北。 中国传统民居在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关系问题上一贯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和
谐的营造哲理,自始至终显示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尽管这种生态智慧不是以今天所谓
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的,而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这
种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
更容易体验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来源于自然并
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命的深化。故曰:“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且“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并生”,从而达到“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的境地。中国古代的这种生态智慧若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以促进其直觉思维发展为现代的系统思维,可望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
(有删节)
6.下列对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陋就简,顺乎天道 B.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C.以人为本,实用舒适 D.因地制宜,看重风水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需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而非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 B.居住的诗意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材料或方式,而是立足于居住本源性的承诺。 C.中国的传统民居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体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特征,且该特征传承至今。
D.东方的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远超西方的技术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更容易使人体验到中国民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民居文化具备诗意特性。
B.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甚至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
C.中国传统民居显示出的生态智慧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由此可见古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
D.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只要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就能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答鲍觉生书①
吴定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②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③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