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16:54: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心理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心理学美学逐步受到人的普通关注以来,各种心理学成果大量运用到文学研究中。

在文学中心理批评主要关注:作家创作时的心理历程;作家在作品中借人物形象表现的是什么心理。心理批评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分析小说和戏剧,特别是分析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的作家作品,以及内心世界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它是一种内在的批评,对于外在的社会学批评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心理批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第一,心理分析批评是一种深层的批评,它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内容上,而是在探索作家和人物的内心深层心灵世界,这一点有助于纠正那种肤浅的、皮相的或者只关注作品与世界生活的批评方式。有的理论家认为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如喜玛拉雅山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认识。

过去我们的批评特别注重作品的社会学分析,对作家的思想、世界观及阶级属性十分关心,但却极少重视作家心理状态研究。心理分析批评强调文学是作家的心理欲望的表现,不同意把人看作环境和自然的奴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

理批评的途径是直指作家的内心,揣摩作品中蕴涵的作家个人的心理情绪,寻求作家个人经历在作品中的印记,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虚构形象)的深层微妙意图,是很值得借鉴的。正确使用这种批评方法无疑是有价值的,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分析。

但心理批评有它的弱点:

第一、心理学本身至今还不是一门严密的学问,有人称为“经验科学”(相对“实证科学”),有些地方带有猜测性,不是靠

严谨的科学逻辑得出的结论,心理批评如果流于极端,往往会造成穿凿附会,随意解释(后文将论及的实例)。

第二、 心理批评如果极端化往往会只重心理而忽视社会生活,把文学最终看成作家心灵的产物,这就走向了唯心主义。 (具体事例可以结合课件第五章有关内容。)

4、联系具体事例谈谈文学与宗教的基本关系。

中西文学都曾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探讨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不管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的经典都富于文学成分,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佛教对于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印度文学等也是影响至深的。研究文学而不研究宗教和研究宗教而不探讨宗教文学都是重大的缺憾。如马克思在研究讨论文学时认为希腊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如果我们不带宗教的或美学的迷信来探讨希腊艺术中的英雄和神灵,那就不能领会他们身上那种在自然界共同生活范围内未得发展的,或能够发展的东西。因为在这些塑造的形象中,凡属艺术范畴的一切都是壮丽的体型赋予人类优美习性或姿态的描绘。”(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在西方,对文学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基督教,而在中国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不过基督教也在传入中国后逐步影响了中国文学。就文学与宗教的联系,在本文化体系中它们是相互影响彼此共生的关系。首先,它们总是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方式,既在事实上与其历史有联系,又在理论上与其概念相融通,从而形成其文化、文学传统。如在中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步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渗透,并发生变化,即“中国化”与“化中国”的双向进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颇为流行,并广泛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理论,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佛学思想的影响,而后佛教的禅宗在中国大盛,尤其对文人影响至深,并对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次,文学与宗教都同样由意义这一文化资源构成,并以各自的方式组成同一文化中的意义范畴。文学启发式地运用含义,以显示它们的意义所指及其关系的产生;而宗教则寓言式地运用含义,阐明它们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的次序,以暗示它们的来源与出典。因此,就意义而言,它们起同样的经验作用:通过象征帮助人们去理解和对待人同精神的与物质的环境之关系。再次,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无论是看作下意识的信奉,还是看作有意识或无意识构成的世界观或形而上的思想体系,它都会给文学作品提出同一文化体系中的程度不一的神学或信仰等思想问题。

当然,就文学与宗教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由于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上的因果,并且涉及渊源不同,传统各异的文化背景,所以它们之间既有影响联系又有共生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碰撞、融汇、渗透等复杂的历史过程,又要作转型和融汇的复合探究。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探讨是异常复杂的问题。既要追朔彼此之间的影响互渗,还要充分利用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探讨。

5、试简要比较中西小说的主要异同。

此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如:中西小说观念比较;中西小说主题比较;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比较;中西小说结构比较;等等。

四、比较文学分析题

1、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说: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

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给留传到後代。在中国,三百篇最古部分--《周颂》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旧约》最早的《希伯来诗篇》,希腊的《伊利亚特》(lliad)和《奥德赛》(Odyssey)--都约略同时产生。??总有那么一天,四个(笔者案:指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四个古国的文明)的个别性渐渐消失,于是文化只有一个世界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路线,谁都不能改变,也不必改变。”联系具体的文学现象,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从几大文明古国早期文学源头对后世本民族以及世界的影响来看:中外文学在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呈现了纷杂的相异现象。闻一多先生把人们屡见不鲜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四种文学发展路线的主要特征。以中、西文学来说,它们所循的途径显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学以抒情诗为主,重在表现;西方传统文学以史诗、戏剧为主,重于再现。中、西文学上的许多差异,可以在这两条发展路线的区别上得到解释。墨西哥大诗人何塞胡安塔布拉达,也模仿唐诗进行创作。他学习了“赋比兴”的手法,改变了西班牙语传统诗歌那种主观、说理的倾向,其作品很有些新气象。然而,他在另一方面却不大成功,他以为中国古

5

典诗的意境是通过象形字的象形作用表现的,便把诗句排成图型,譬如写李白月下独酌,就排出月亮、酒壶的形状来;若写李白醉酒,则又将诗句排得弯弯曲曲,以表现诗仙步履趔趄之状。一本诗集成了非诗非画的奇物。他以为因此而掌握了中国诗歌的真谛,其实这恰恰暴露了培育他的西方再现艺术的遗传力。如果说外来影响在到来之初会引起塔布拉达式的消化不良,那么在反复咀嚼,不断消化的基础上,又终于可能被主体强健的胃所吸收,组成其肌体的一部分。譬如我国的戏剧,是受了外来影响而发达起来的,但这种艺术却在相当程度上被中国抒情诗同化了。如果一般地说,戏剧应有黑格尔所称的史诗因素与抒情诗因素的结合的话,那么中国戏剧则更多些抒情诗因素,因为它不满足于只提供一些可以直观的表演,更要激发人们的想象,以达到诗的意境。中、外文学各自固有的个性,在相互影响时尚且如此鲜明、顽强,其根基之深,生命力之强便无须赘言了。这种不容混淆的个性虽然在变化着,但只要真正的世界文学尚未形成,它们就还存在。从世界文学的提出以及具体状况和问题来看:中外文学在其接触中所曾有过的吃惊乃至交换观念思想与习惯”的现象,不少人都是有所感觉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独到之处却在于透过这些现象,追根溯源,发现了四种文化从分途发展到逐步接近,交流和融合。文艺除了受经济的制约外,其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闻先生根据生命新陈代谢的道理,指出了唐、宋以后中国古典格律诗因何走了下坡路,明清两代人又如何在这个传统的范围里无济于事地挣扎,而前来接力的必又是外来的新形式,即戏剧、小说。他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中国受了两次大的、相互联系的外来影响,一是古代佛教带来的印度影响,二是近代教带来的西方影响,它们带来的又都是中国所需的戏剧、小说,而且这两者互为头尾,头已进来,尾迟早也要来到。在对世界文学发展路线认识的基础上,既看到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又看到其逐渐接近、交融的趋势,在闻一多的思想中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意识是这样自然地统一着。然而,这两种研究倾向在西方很长时间是互不相容的,相比之下闻先生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的这种思想便显得可贵了。

2、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说:

“西方之知识上、道德上及实业上的势力业已遍及全世界。东部亚细亚除少数偏僻的区域外,业已无不开放。即使那极端守旧的地方也已渐渐容纳欧洲的风气??从此民族间的差别将渐被铲除,文化将继续它的进程,而地方的特色将归消灭。各种特殊的模型,各样特殊的气质必将随文化的进步而终至绝迹。到处的居民,将不复有特异于其他人类之处;游历家将不复有殊风异俗可以访寻,一切文学上的民族的特质也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东西了。??总之,各民族将不复维持他们的传统,而从前一切种姓上的差别必将消灭在一个大混合体之内——这就是今后文学的趋势。” ....你赞同这段论述吗?联系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以20分计): (1)此论充满了强烈的欧洲(西方)中心主义色彩(0-5分): (2)文化的多元化与相互融和趋势是同步的(0-10分)(3)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原则(0-5分)

2,阅读下面的作品,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人们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人们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但对没有得到的却格外羡慕。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另外,我认为材料中包含有这样的道理:中西文学都曾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而且不管是天主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的经典都富于文学成分。因为:天主教的《新约》、《旧约》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佛教对于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印度文学等也是影响至深的。研究文学而不研究宗教和研究宗教而不探讨宗教文学都是重大的缺憾。马克思在研究讨论文学时认为希腊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如果我们不带宗教的或美学的迷信来探讨希腊艺术中的英雄和神灵,那就不能领会他们身上那种在自然界共同生活范围内未得发展的,或能够发展的东西。因为在这些塑造的形象中,凡属艺术范畴的一切都是壮丽的体型赋予人类优美习性或姿态的描绘。

在西方,对文学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天主教,而在中国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不过天主教也在传入中国后逐步影响了中国文学。就文学与宗教的联系,在本文化体系中它们是相互影响彼此共生的关系。首先,它们总是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方式,既在事实上与其历史有联系,又在理论上与其概念相融通,从而形成其文化、文学传统。其次,文学与宗教都同样由意义这一文化资源构成,并以各自的方式组成同一文化中的意义范畴。文学启发式地运用含义,以显示它们的意义所指及其关系的产生;而宗教则寓言式地运用含义,阐明它们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的次序,以暗示它们的来源与出典。因此,就意义而言,它们起同样的经验作用:通过象征帮助人们去理解和对待人同精神的与物质的环境之关系。再次,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无论是看作下意识的信奉,还是看作有意识或无意识构成的世界观或形而上的思想体系,它都会给文学作品提出同一文化体系中的程度不一的神学或信仰等思想问题。当然,就文学与宗教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如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由于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上的因果,并且涉及渊源不同,传统各异的文化背景,所以它们之间既有影响联系又有共生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碰撞、融汇、渗透等复杂的历史过程,又要作转型和融汇的复合探究。

6

搜索更多关于: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的文档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ny9r8ozfe7f2vc1ug0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