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民意代表;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政府部门本身。(选择)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含义: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指的是对现实与人们利益期望等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政策需求等,进行界定性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作准备。
3、7个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方法: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伦理分析法。定义。
4、类别分析时的注意事项: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层次分明性。
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
6、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确定利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 7、其他一些名词解释:
流行迷思就是那些足以导致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件妄下定论的对一般性事实的曲解以及只得到部分证明的选择性认知。分
为:自然的迷思;邪恶的迷思;内在的迷思。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体——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2、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
问题的议程
抽象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主要区别:抽象——具体;提出——认定;众说纷纭、未必涉及解决方案——确定、涉及解决方案
4、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五是表达方式不当。 5、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要经过哪些阶段?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
6、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
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第六章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确定目标、规划方案、政策抉择和合法化。
2、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3、公共政策目标的两大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
4、政策目标的分类:政策元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和次目标;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5、确定政策目标的两个意义: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政策构建)的含义: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特征:针对未来;强调目的;重视行动;突出过程和着眼整体。(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