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井起下钻作业时,应使用18°斜坡接头的钻具,起下钻速度不得大于0.2m/s;环形防喷器关闭后,在关井套压不超过14MPa情况下,允许钻具以不大于0.2m/s的速度上下活动,但不准转动钻具或钻具接头通过胶芯。
(二)具有手动锁紧机构的闸板防喷器关井后,应手动锁紧闸板。打开闸板前,应先手动解锁,再用液压打开。锁紧和解锁都应一次性到位。推荐使用液动锁紧机构,具有液动锁紧机构的闸板防喷器关井后,应观察液动锁紧显示状态。
(三)当井内有钻具时,严禁关闭全封闸板防喷器;严禁用打开防喷器的方式来泄井内压力。
(四)检修装有绞链侧门的闸板防喷器或更换其闸板时,两侧门不能同时打开。
(五)有二次密封的闸板防喷器和平板阀,只能在其密封失效至严重漏失时才能使用其二次密封功能,且止漏即可,待紧急情况解除后,立即清洗更换二次密封件。
(六)平板阀开、关到位后,都应回转1/4圈~1/2圈,其开、关应一次完成,不允许半开半闭和作节流阀用。
(七)压井管汇不能用作日常灌注钻井液用;防喷管线、节流管汇和压井管汇应采取防堵、防漏、防冻措施,保证任何状态下各闸阀开关灵活、管线畅通。
(八)井控管汇上所有闸阀都应挂牌编号并标明其开关状态。节流管汇处和节流控制箱处要有包括标有不同钻井液密度下的最
— 25 —
大允许关井套压值的警示牌或标识签,且其标识应面对节流阀的操作者。节流管汇处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值警示牌见附录3。
(九)闸板防喷器的全封(空井时)、环形防喷器(有钻具时)每周试关井一次;防喷器的半封闸板在打开油气层前每周试关井一次,打开油气层后每次起钻前试关井一次。控制台应交换进行活动;节流管汇的阀门、内防喷工具,应每周开关活动一次。
(十)防喷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按SY/T 5964《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中的相应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井控装置管理执行以下规定:
(一)各钻井承包商单位冀东项目部应有专门机构,制定具体的井控装置现场管理、操作及维护保养制度,并监督所属施工单位执行本《细则》。
(二)钻井队加强井控装置的管理、操作,落实专人定期对井控装置进行巡回检查及保养、维修,填写保养和检查记录。
(三)海洋钻井平台和距井控车间在100km以外的井场应备有与在用闸板同规格的闸板、相应的密封件及其拆装和试压工具。这些现场和井控车间应设置专用配件库房和橡胶件空调库房,库房温度应满足配件及橡胶件(16~27℃)储藏要求。
(四)井控装备回厂(井控车间)检修保养检验要求: 1.井控装置(包括防喷器组、节流压井管汇、四通、远控台等)每六个月送回井控车间检修试压一次。对于因实钻周期长而不能回井控车间检测的,可由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检修并试压。
— 26 —
2.内防喷工具的检测试压:
(1)方钻杆上、下旋塞阀每6个月检测试压,并出具合格证。 (2)应急旋塞阀、防喷单根旋塞阀每12个月或在实施压井作业后检测、试压,并出具合格证。
3.防喷管线、压井管线、放喷管线等井控管线每年探伤检验一次。
4.钻井现场留存在用井控设备出厂日期、启用日期、检验试压合格证(附试压记录)、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液气分离器的产品合格证等资料。
(五)欠平衡钻井井控装置的配套、使用、维修和管理,由装置所有者负责。
第二十五条 所有在冀东油田使用的井控装备及配件必须是经集团公司认可的生产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否则不允许使用。
第二十六条 井控装备出厂时间总年限达到以下条件的应禁止使用:井控一级风险井为10年;井控二、三级风险井13年。
第五章 钻开油气层前的准备和检查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负责协调作业区对与设计井有影响的注采井进行停注、停采、泄压工作。
第二十八条 钻开油气层前的准备按以下规定执行:
— 27 —
(一)加强随钻地层对比,及时提出可靠的地质预报。在进入设计油气层前50m~100m,根据实际需要,如实钻钻井液密度未达到设计最高钻井液密度值,对裸眼地层进行承压能力检验。
(二)检查落实注水井的停注泄压工作。施工单位指定专人检查对正钻井有影响的注水、注气(汽)井停注、泄压情况等,确保达到有关要求,并建立观察台帐。
(三)落实工程技术交底工作。由钻井队技术人员向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工程、地质、钻井液、井控装置和井控措施等方面的技术和井控安全交底,并提出具体要求。
(四)落实防喷演习制度。钻井队应组织全队职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防喷演习,含硫地区钻井还应进行防硫化氢演习,检查落实各方面的预防工作。防喷演习要遵循以司钻为中心、班组为单元的原则。
(五)落实队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钻井队值班干部在生产现场负责检查、监督各岗位严格执行井控岗位责任制,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六)落实井控坐岗制度。由专人观察出口返浆和循环罐液面变化,定时将观察情况记录于“坐岗记录表”中;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当班司钻。
(七)检查钻井液密度及其它性能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按设计和技术措施要求储备足量的重钻井液、加重材料、堵漏材料和其它处理剂。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