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挂载U盘方法
1. 挂载前首先要确认U盘的格式是Linux可识别的文件系统 Window常用的FAT32文件系统:vfat Window常用的NTFS文件系统:ntfs OS/2用的文件系统:hpfs
Linux用的文件系统:ext2、ext3、nfs
CD-ROM光盘用的文件系统:iso9660
2. 挂u盘之前,运行命令cat /proc/partitions或fdisk –l,看看现在系统中有哪些分区。 3. 插上u盘以后,再次运行上述fdisk –l /dev/sda命令,看看多出来什么分区(通常是/dev/sda1,如果是在虚拟机下装的,就是/dev/sdb1).
4. 查找挂载点:必须确定挂载点已经存在,即在/mnt下的相应子目录已经存在。如果没有需要新建/mnt/usb,Rat Hat仅可自动挂载光驱 mkdir –p /mnt/usb
新建后可以查看,dir,可以看到/mnt目录下新增一个usb子目录 5. 挂载:
如果是fat16就使用下面的命令 mount -t msdos /dev/sdb1 /mnt/usb 如果是fat32
mount -t vfat /dev/sdb1 /mnt/usb 如果是ext2格式,就用命令:
mount -t ext2 /dev/sda1 /mnt/usb
6. 打开/mnt/usb 就可以看到你的U盘里的东西了!
cd /mnt/usb
7. 此时用dir,可以看到u盘中的所有的文件夹或文件。注意,只能看到英文名称的文件夹 或文件。如果想要看到中文文件夹或文件,需要挂载时 mount -t vfat /dev/sda1 /mnt/usb -o pagecode=936,iocharset=cp936 注意:cp936是指简体中文,cp950是指繁体中文。 8. 卸载u盘,注意需要在root环境下卸载 umount /dev/sda1
9. 删除新建的usb子目录 rmdir –p /mnt/usb 10. 查看删除结果 cd /mnt dir
1
U盘挂载需要的指令
1. cat指令:显示文本文件内容
基本格式:cat [选项] 文件列表 (1)选项:
选项 -b -e -n -s 说明 计算所有非空输出行,开始为1 在每行末尾显示$符号 计算所有输出行,开始为1 将相连的多个空行用单一空行代替 准输入读取
2. fdisk指令:linux下通用的磁盘分区工具,可以操纵硬盘分区表,完成对硬盘分区管理
基本格式:fdisk [选项] [参数]
(1)选项:
选项 -l -b -C -H -S -u -s (2)参数: 设备文件:指定要进行分区或者显示分区的磁盘设备文件
(3)fdisk –l:显示当前Linux系统中存在的所有硬盘的分区列表 Fdisk –l /dev/sda:显示指定硬盘的分区列表
3. mkdir指令:建立新目录
基本格式:mkdir [-m 模式] [-p 目录名] 目录
(1)-m 模式:在建立目录时将按模式指定设置目录权限。该目录的权限分为:目录所
有者的权限、组中其他人对目录的权限和系统中其他人对目录的权限。这3个权限分别用3个数字之和来表示:对目录的读权限是4、写权限
是2、执行权限是1。
例如:-m 755,7表示目录所有者的权限是读、写、执行;两个5表示
绥中其他人和系统中其他人对该目录有读和执行权限。即若要rwx属性则4+2+1=7;若要rw-属性则4+2=6;若要r-x属性则4+1=5
(2)-p 目录名:建立所有不存在父目录的目录 (3)目录:要建立的目录
4. ls指令:显示指定工作目录中所包含的内容
基本格式:ls [选项] [文件目录列表]
(1)选项:
选项 -a -c
(2)文件列表:这是要连接文件的选项列表。如果没有指定文件或连字号(-),就从标
说明 显示所有硬盘的分区列表 指定磁盘的扇区大小,可用值512、1024、2048 指定磁盘的柱面数 指定磁盘的磁头数 指定磁盘的磁头数 列出分区表时,使用扇区大小代替柱面 打印指定分区的大小(磁盘块数) 说明 显示所有文件及目录(文件名或目录名中开头为“.”的隐藏文档不列出) 按列输出,纵向排序 2
-x -l -t -A -X -R --help 按列输出,横向排序 除文件名外,还将文件状态、权限、拥有者、文件大小等信息详细列出 根据文件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 同-a,但不列出“.”(目前目录)及“..”(父目录) 按扩展名排序显示 递归显示下层子目录 显示帮助信息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 5. dir指令:查看目录、文件权限等详细信息,与ls类似
基本格式:dir [选项] [参数] 6. mount指令:加载文件系统到指定的加载点
基本格式:mount [选项] [设备名称] [挂载点]
(1)选项: 选项 -a -F -f -n -r -V -v -w -l -h -t 设备名称 说明 加载文件“/etc/fstab”中设置的所有设备 与-a同时使用,所有“/etc/fstab”中设置的设备会被同时加载 不实际加载设备,用以查看mount的执行过程,包括检查设备和目录 加载文件,但不将加载信息记录在“/etc/mtab”文件中 将文件系统加载为只读模式 显示版本号并退出 详细显示安装信息 加载文件系统为可写 显示已加载的文件系统列表,显示“ext2”、“ext3”、“XFS”文件系统卷标 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 指定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linux-ext2、ext3;MS-DOS的fat16-fat;Windows98的fat32-vfat;网络文件NT/2000/XP的ntfs-ntfs;CD-ROM光盘-iso9660;网络文件-nf;自动检测文件系统-auto 指定挂载文件时的选项,有些也可以写到/etc/fstab中。 defaults-使用所有选项的默认值(auto、nouser、rw、suid) auto/noauto-允许/不允许以-a选项进行安装 dev/nodev-对/不对文件系统中的特殊设备进行解释 exec/noexec-允许/不允许执行二进制代码 suid/nosuid-确认/不确认suid和sgid位 user/nouser-允许/不允许一般用户挂载 codepage=XXX代码页 iocharset=XXX字符集 ro-以只读方式挂载 rw-以读写方式挂载 remount-重新安装已经安装了的文件系统 loop-挂载回旋设备 username/password-用来设置有访问权限的用户名和密码 (2)参数: 设备文件:指定要加载的文件系统对应的设备文件名
3
-o
加载点:指定加载点目录
(3)注意:挂载点必须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不为空,但挂载后这个
目录下以前的内容将不可用,umount以后会恢复正常。使用多个-o参数的时候,-o只用一次,参数之间用半角逗号隔开。 7. umount指令:卸载已经加载的文件
基本格式:umount [选项] [参数] (1)选项:
选项 -V -h -v -n -r -d -a -f -t 设备名称 显示版本号并退出 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 冗长模式,输出指令执行的详细信息 卸载没有写入文件“/etc/mtab”中的文件系统 如果卸载失败,尝试将文件系统加载为只读模式 如果卸载的设备是回环设备,则也释放设备 卸载“/etc/mtab”中记录的所有文件系统 强制卸载 仅卸载选项中所指定的文件系统 说明 (2)参数: 文件系统:指定要卸载的文件系统或其对应的设备文件名 8. cd指令:将当前工作目录切换到指定目录
基本格式:cd [选项] [参数]
(1)选项:
选项 -P -L - 说明 如果要切换到的目标目录是一个符号连接,直接切换到符号连接指向的目标目录 如果要切换到的目标目录是一个符号连接,直接切换到符号连接所代表的目录 当仅使用“-”时,当前工作目录将被切换到环境变换“OLDPWD”所表示的目录 (2)注意:如果没有指定目录,就返回到用户主目录(在Home环境变量中指定) (3)使用技巧:cd/cd ~:进入用户的Home目录 cd -:进入上一个进入的目录 cd /:进入根目录 cd ..:进入上一层目录 9. su指令:切换当前用户身份到其他用户身份
基本格式:su [选项] [参数] (1)选项:
选项 -/-l/login -g -G 说明 用户切换时,相当于新用户重新登录,环境变量和工作目录均改变 缺省情况为root 指定主要组 指定附加组 -c 变更账号为user的使用者,执行指令后再变回原来使用者 -session-command 传递单个指令给shell,但不创建新的终端会话
4
-f -m -s - -help - -version 不必读启动文件,仅用于csh或tcsh两种shell 不重新设置环境变量 运行给定的shell 显示指令的帮助信息 显示指令的版本信息 注意:从root切换到普通用户无需输入密码,从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必须输入root密码 10. rmdir指令:删除目录
基本格式:rmdir [选项] 目录列表 (1)选项:
选项 -p -v - -help - -version 说明 递归删除指定目录中的所有父目录(目录中无普通文件) 显示指令的详细执行过程 显示指令的帮助信息 显示指令的版本信息 -ignore-fail-on-non-empty 使rmdir指令忽略由于删除非空目录时导致的错误信息 (2)目录列表:要删除的空目录列表。当删除多个空目录时,目录名之间用空格隔开 如果目录非空,用rm –R/-r 目录列表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