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显下降了。(×)
2、犯罪率上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即肯定和积极的一极和否定和消极的一极。(√)
4、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5、犯罪心理预防的核心的目的是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是人的完善、人的内在充实。(√)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思想。
答:(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简述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答: (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简述犯罪现象的内容和特性。
答: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5)饱和性 五:论述题
试述犯罪预防的四种基本原理。
答:(1)犯罪预防与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相同步的原理。(2)社会控制适度原理。(3)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4)成本效益原理。 七、 案例题
陈某,男,安徽省霍县人。自2000-2003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疯狂跨省作案,杀人、抢劫、强奸近百起。其诱因是在其外出打工期间,妻子有了外遇,因此而开始仇恨所有的女人。不久,强奸并杀死第一个女人,为逃避惩罚,他开始流窜浙江、沈阳、长春等地,继续疯狂作案,直至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结合案例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及其科学依据和意义。
答:1、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