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答案 0 1 2 3 4 5 6 7 8 9 0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海洋名称是________,图中纬度8°在________半球,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________,表示拉尼娜(反厄尔尼诺)现象的是________。
(2)在上图中首先在字母旁边正确标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名称,然后画出高空与低空的气流运动方向的箭头,完成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3)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图中海洋两侧气候的影响。
(4)图中有一世界著名渔场,说明其名称、形成原因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受到的影响。
22.读“拉尼娜现象与天气异常图”(北半球冬季),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联系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推测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地区降水偏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偏冷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
(3)收集资料,为组织一场“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的辩论写一份辩论提纲。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图中,图①是图②环流中所取的某一海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图①所给信息,在图②中绘出环流中各洋流的流向,并写出甲、乙、丙、丁洋流的名称。
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 (2)图②中A处是________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②中洋流甲若继续向高纬流动,到达地沿岸形成的气候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甲所示,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满布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画出图乙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3)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
1.D 2.B [考查学生对海陆交界地区大气环流的认识。根据陆地降温快,可判读实线为陆地气温日变化曲线。乙图为海风,说明海洋较陆地气压高,气温较低。]
3.D 4.B 5.B [读图可知甲点为4℃,表示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5℃的海区在赤道上延伸所跨经度大约40°,相距大约4 500千米,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岸多洪涝灾害,西岸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气候变得干旱。]
6.D [题干中已经明确点明是迎风坡成云致雨,故降水类型是地形雨。]
7.C [从图中看出,图中箭头表示海陆间的大气环流,且近地面风向为海洋吹向陆地,故该图表示的是夏季风环流。]
8.A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知,越往南气温越低,说明在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说明陆地温度低于同纬度的海洋,说明是冬季,而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
9.B [三条曲线中E曲线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无分布,可判断为印度洋,F曲线和G曲线的区别主要在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太平洋北部受北冰洋影响小,而大西洋北部受北冰洋冷海水影响较大。]
10.B [海水能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11.D [F线为太平洋,能量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大约在南北纬20°地区。] 12.C [由于海-气相互作用,海水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等形式把能量运向高纬度地区海区,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
13.B [图中盐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区,表明有暖流流经;根据洋流分布的规律,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西岸为暖流。]
14.A [图中等温线凸向高值区,表明弯曲最大处气温比两侧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则从C到D地势先升高再降低,C点气温比D点高,C处地势比D处低,故选A。]
15.D [据图判断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东澳大利亚暖流,二者对所经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甲属于风海流,乙属于补偿流。]
16.D [①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③是极地气候,④是地中海气候。]
17.D 18.A [该题组综合考查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沿岸地区气温的影响等知识。据材料可知,①为海洋,②为陆地,可推断120°这条经线一定为120°W,从而可知该海域为中纬度太平洋东岸,P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19.C 20.B [通过等温线数值递减规律判断为北半球,此时,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1.(1)太平洋 南 A B
(2)A:厄尔尼诺,气流运动逆时针。B:拉尼娜,气流运动顺时针。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侧暖流减弱,水温降低,气候干燥。太平洋东侧上升流增强,水温升高,气候湿润多雨。
(4)秘鲁渔场。秘鲁沿岸上升流将海水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带来丰富饵料,形成著名渔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层海水增温,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且引起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解析 本题要抓住东风、海水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云雨区位置、海洋两侧大陆名称等关键信息,找到突破口,加以回答。
22.(1)东南信风过于强盛,向西运动的海水增加,秘鲁寒流过于强盛,冷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2)西太平洋、亚马孙平原及附近海域 秘鲁西北部及其附近海域、太平洋中部
规律:赤道附近的大洋西岸降水偏多,赤道附近的大洋东岸和太平洋中部气温偏冷。 (3)略。 23.(1)画图略(顺时针) 北大西洋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北赤道暖流 (2)纽芬兰 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3)温带海洋性
24.(1)风从A吹向B。A为高压,B为低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
(2)如下图所示:
(3)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水温升高,这种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产生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移动。第(3)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