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二○一○年四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小学组)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家是 (D、 冯特 )
2.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 (C、 无条件反射 ) 3.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应答叫 (D、 反射 )
4.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为 (D、 实验法 )
5.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是(A、 视觉 ) 6.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C、 思维 )
7.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稳定性做研究,发现12岁以下儿童的注意可维持在 (C、 30分钟 )
8.在小学阶段发展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注意品质是 (B、 注意的稳定性 ) 9.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感觉具有(A、 明适应 )
10.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 (C、 因果联系阶段)
1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 (A、 瞬时记忆 )
12.研究表明,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的年龄大约在(C、 9~11岁 ) 13.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形象属于(C、 再造想象 ) 1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哪一特性发展的表现(A、 创造性 ) 15.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B、 抽象 )
16.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D、 十或十一岁)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C、 思维的间接性 ) 18.“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B、 肢体 表情 )
19.“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哪一意志品质差的表现(B、 果断性) 20.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是表示人物的 (D、 性格特点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1.个性心理 两大部分。 2.大脑皮层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 2.枕叶 叶四个叶。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3.意志 过程。 4._ 4.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 5.实验法。 6.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 6.情感 _成分和行为。
7.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_ 7.无意注意_。 8.感受性即_ 8.感觉_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9.入小学后 9.语音 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人水平。 10.记忆是人脑对 10.经历过 的事物的反映。 11.画家善于_ 11.形象_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12.概括的反映。 13.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1)概念形成;(2)13.概念同化_。 14.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 14.系统脱敏法法。
15.移情是指人们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 15.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1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_ 16.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17.品德是个人依据 17.社会道德 _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8.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 18.相互作用_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9.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_ 19.凝聚力。
20.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 气质差异,即_ 20.胆汁 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1.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2. 1)教师的主导性; 2)学生的全员性;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3.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联系:1)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2)情感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4.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4. 1)动机冲突; 2)意志行动的决策; 3)意志努力。
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5.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四、论述题(共10分)
有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蜘蛛网般的人际关系;二是要有健康向上的性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获得良好性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适当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5、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