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作息衔接——家园协调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8:0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
11
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作业。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准时来园。同时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利用减下来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三)“意识”衔接——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幼儿心理学表明5—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在家中,家长也应该给孩子布臵适当的一些小任务让其独立完成,如帮助收拾碗筷,倒垃圾,整理被褥等。
12
(四)习惯衔接——家园一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五)行为衔接——家园共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
13
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四、大班家长需进行哪些方面的配合
大班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不报读学前辅导班。不要受“不要输在起跑线”的错误影响,不需要为子女报校外的学前语数英的辅导班。可以报一些子女喜欢的兴趣班,但不要加重子女学习负担,完全霸占他们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家长要放心让子女在园里跟老师学习画画、跳舞,讲故事,做游戏,做运动,不要向子女强加识字、算术等小学的知识,让他们快乐度过幼儿园的每一天。遵循孩子成长的“时间表”,保护他们的身心发展。
2.不要过分溺爱子女。现在较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和长辈对小孩犹如“掌上明珠”,导致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和批评,就往往将问题归结于老师或家长身上,没有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行为,家长应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批评。
3.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打开门窗、扫地、抹桌椅等,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
14
力。小学也会对每个学生安排日常的值日工作,例如扫地、抹黑板、倒垃圾等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
4.培养子女的作息习惯。家长在家应该培养子女晚上按时上床休息,每天准时起床,家长也准时带子女回园。小学要求学生要准时到校,良好的作息习惯要从幼儿园期间就要培养了。
5.培养子女的礼仪教育。要教育子女在家尊重长辈、父母,在园要尊重老师、小伙伴,养成打招呼和问好的习惯。
6.培养子女合群的性格。小伙伴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家长要及时与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并做好子女的说理工作,让子女还要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要谅解别人和认识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集体中,学会与人相处和与人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外向的合群性格。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将要融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合群的性格更有利于子女适应新的班集体和认识新的小伙伴。
7.培养子女社会公德。不破坏公共财物,保护一草一木,不践踏草坪,不摘路边花草,不随地吐痰和扔垃圾等,保护环境。
8.培养子女排队的习惯。家长可以在平时排队购物、排队上公交车等事情去培养子女排队的习惯。当中,家长一定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小学里,到升旗台前升旗,到操场做操,路队放学时都要求学生排队,培养子女排队的习惯,能
15
够让子女更好适应小学的基本要求。
9.培养子女专注的习惯。家长平时要陪同子女一起阅读书籍,一起观看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一起玩游戏,培养子女做事专注的习惯。小学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中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开小差,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孩子原来已经有做事专注的习惯,能够让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更好。
只有家长正确掌握幼小衔接期间的子女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让子女顺利地从幼儿园的阶段跨步到小学的阶段。因此,为了使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家长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放开幼儿的手脚,不要再包办代替,将包办的“爱”变为理智的“爱”,冷静的“爱”,无私的“爱”,真正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