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PH值调控技术
PH的产生和调控 产生
PH值通俗讲就是用来表示水体中酸碱度的指标,是水体中H+的含量,是H+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如水体中H+浓度为10-7mol/L时,即—lg-7的值就是7,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性水,以H+的含量多少取1—14。 适合水产养殖的PH值的范围
一般认为水产养殖用水的PH值得最适范围在7.5—8.5。低于7时水呈酸性,对养殖生物的鳃产生刺激,造成鱼虾等生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其呼吸机能,进而影响摄食,降低养殖生物的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同时还利于水体中H2S的产生,造成对养殖生物的毒害。PH值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随着水体中PH值的升高,水体中的NH3在总的铵态氮中的比例急速升高,也可能造成养殖生物的慢性或急性氨中毒(用氨水清塘即运用这个原理),即使水体中不含氨氮,过高的PH值也会使养殖生物的鳃丝棒状化,影响其与水体中的氧气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水体中影响PH值得两大平衡系统
影响水体PH值的因素除了酸性或碱性底质和水体中的离子交换,理论上主要有两大系统:
-2
CO2—HCO3-=CO3
2+
Ca—CaCO3
从上可以看出,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和水体的PH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实践生产中,白天晴天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致使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下降,从而PH值上升,所以在中午过后一段时间(一般2-4小时)水体中的PH值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到夜晚时正相反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藻类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水体中的PH值下降。一般来讲在早晨日出之前,水体中的PH值达到一昼夜的最低值。严格科学的来讲,水体中的PH值的最高值为白天浮游植物或挺水(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体中一切有呼吸作用的生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时,这个临界点即为一昼夜中PH值得最高点,相反最低值出现在为浮游植物或挺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体中一切有呼吸作用的生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另一个暂时的平衡点时。可以用PH每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简单判断水体中浮游植物(或挺水植物)和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多寡、浮游植物的活力。
第二个系统中钙离子的浓度影响水体的碱度,当钙离子的含量较高时,水体的缓冲能力较强(排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影响),水体的PH值日变化幅度小,另外水体中的养殖生物也需要大量吸收钙离子作为自己的骨骼(内骨骼或外骨骼)生长。 PH过高过低的调控措施 PH过高:
土壤为退海之地,土壤的碱性较高:
水体中的离子与土壤中的离子因压力差存在着离子交换,使水体中的PH值升高,可以采用泼洒盐酸或醋酸的方法,具体用量是盐酸(30%)0.5斤/亩.米水深。也可以采用不清塘的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是利用渗透压使土壤中的离子不能或少量析出,二是利用池底的大量有机物产生的腐殖酸来平衡碱性底质(此种方法应加强塘底的改底工作)。另外也可以大量的使用乳酸菌,具体用量可以参考厂家产品的用量。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造成的:
可以使用益生菌如加“酶利生素、芽孢杆菌、鱼虾舒乐”等,原因是益生菌有多种有益
菌组成,含有的光合细菌可以和水生植物竞争阳光、营养物质,芽孢杆菌还可以争夺氧气,从以上几个方面控制藻类的疯长,抑制了藻类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控制了PH值的升高。大量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为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高营养性的天然饵料,促进了其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摄食绿色植物(藻类),减少了藻类数量,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双向降低了水体的PH值,必须注意控制好浮游动物(特别是轮虫)数量的过多引起养殖生物的缺氧泛塘。使用“降碱灵”迅速降低池水PH值,优点不反弹。 PH过低:
浮游动物过多:
枝角类(挠足类)用混杀先锋、轮虫(原生动物)过多使用“原虫清”处理掉过多的浮游动物后,及时使用特效肥水产品(高效生物育藻素、氨基酸肥水膏、硅藻旺、硅藻乐等)迅速提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 池底淤泥过多:
大量的淤泥分解为各种腐殖酸降低了池水的PH值(一般发生在精养塘中后期大量饵料的投喂或多年不清塘的水体),使用生石灰,每10个ppm可以提高约0.1个PH值。使用生物底改(福底安、速效改底灵)迅速氧化分解掉塘底大量的淤泥以避免产生过量的各种腐殖酸。化工水:
特别是洗铁锈的酸水造成的,水源检测避免大量的酸水入池,一旦入池可以用生石灰或硝化灰逐步的提高水体的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