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协调、指挥同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协调。以克州为例,克州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除州政府应急办为正科级,阿克陶县、乌恰县应急办为副科级,阿图什市、阿合奇县均是股级,人员编制除州政府应急办为2人,县(市)均为1人,并且大部分是兼职,乡(镇)、村(社区)基层应急办事机构(人员)几乎是空白,存在着临时性、模糊性、协调不畅等问题。由于缺乏综合性协调机构,即使有综合性协调机构(如:各级政府应急办),也是?小马拉大车?,工作中造成多龙治水、上下不畅。
二是应急预案发展不平衡。各县(市)、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时没有什么经验,导致很多预案是照抄照搬上级和其他地方,原则性强,实践操作性差,导致预案形同虚设。从上级层面到基层,在出台应急预案时都把预案设密为?秘密?、?机密?件,导致预案管理非常严密,一般人无法接触到预案,大大阻碍了各类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除少数直接接触预案的干部外,很多干部不知预案为何物,这使预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剥夺了社会公众的公共信息知情权。
三是应急设备(物资)缺乏。由于投入不足,专业应急救援设备十分缺乏,专业应急救援器材装备严重不足,不适应当前处臵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应急平台建设这一块尚未起步,严重制约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是应急资源整合力不够。物资、技术、人才等资源是应急
5
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当前基层在这些方面的资源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合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很难统一调度和指挥。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从客观上分析:克州做为祖国最贫困、最偏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因所处民族多样、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境外局势复杂多变、?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工作任务繁重,农牧民增收困难,财政收支紧张,要办的事很多,在应急管理的投入上占比很小。
从主观上分析:一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不规范。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基层,而最基层的应急管理单位当属县(市)、乡(镇)、村(社区)级阵地。目前,县(市)、乡(镇)、村(社区)级的应急管理工作最为薄弱,出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状况,具体工作中会发生?有利的事抢着做,麻烦的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现象,使的应急管理职责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二是的应急公共危机意识淡薄。部分单位思想上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一些领导和部门认为没有必要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应急管理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简单化,边缘化,
6
出现了?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平常不要?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应急管理就等于应急处臵,没有确立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理念,忽视应急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和灾后处臵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应急管理工作公众认知程度低。由于应急管理工作是近年来才提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工作内容较新,扩散面不大,在宣传和业务培训上存在一定的?短板?现象,部分单位和社会认知度不高,认识面不广。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认识“二个必然”,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意识 (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现实决定的必然选择。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基层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克州及周边多个边远地区突发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如果不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极易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将严重阻碍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进程。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基层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而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种公共危机,避免矛盾激化,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7
二、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民生第一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作为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加强风险防范,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常备无患,有应不急,无事不松懈,有事不慌乱。
(三)坚持依法管理。以法制规范应急管理行为,以科技引领支撑应急管理工作,以民主确保应急管理公开公正公平,把应急管理的经验性做法和规律性认识制度化,牢固树立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民主应急。
(四)坚持统一领导。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长期综合性协调机构,加强不同地区和部门在信息、资源、人力调动上的共享,强化协同应对,完善上下贯通、左右配合、综合协调、区域协作、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全社会防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五)坚持信息公开。按照及时主动、公开透明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完善新闻发布快速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事件处臵与新闻报道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切实做好信息公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