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 13.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 分)
①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 ②运用烘托映衬的写作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背景突出蟋蟀歌唱的自豪骄傲;
③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 (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评述:本题命题中规中矩,第一点和第三点都很明显,每点2分的话,应该较为简单。赏析表达特色一定要注意定位手法技巧,对于手法明显的,建议采用并联法围绕具体手法分点进行赏析;实在找不出具体手法的话则采用串联法,说说怎么写,写了什么,有何效果。另外,最近有模拟题对此类题目做了调整变化,要看清题干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避免无效作答。
14.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①内容上,说明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吏的嘲讽;
②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③表达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阅读趣味,激发读者联想。 (6分。每点2分)
评述:此类题目最近几年大市模拟题中较少出现,一般来说,这类题可以归结为“引用”或化用“典故”:如果是化用典故,其作用一般是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是引用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者引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轶闻趣事等,又有所不同, 引用诗词歌赋可以增强诗意,而引用神话故事则可以增加神秘色彩,或体现浪漫主义色彩;引用历史故事可以增加文章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或提高文章趣味性。要注意的是,所有上面的都不要仅仅作为公式来回答,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本写了什么。
15.“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 分)
①“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 ②此句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
(4分。每点2分)
16.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 分) ①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
②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 ③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 ④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 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 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
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广大师生。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无论是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