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试述地表环境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
植被:由于受气候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影响和控制,植被的分布呈现出从赤道向南北两测由常绿阔叶林向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冻原的变化规律,从海岸到内陆则出现由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变化规律,从海平面附近向高海拔地区则出现由森林到草甸到寒漠的变化规律。
土壤:由于受气候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呈现出从赤道向南北两测由热带土壤、亚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颜色通常由红色、黄色变为棕色、灰色)的变化规律,从海岸到内陆则出现由森林土到草原土到荒漠土的变化规律,从海平面附近向高海拔地区则出现由森林土到草甸土到寒漠土的变化规律。 2、 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 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因此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多学科的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3、 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答: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包括能量来源、引力影响、陨石撞击和其它宇宙因素等。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 1.能量的来源
(1)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
(3)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4)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成
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它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 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
4. 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交换,如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等,尽管数量并不是很大。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的来源
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地热是地球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所释放出的能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年产生的地热能可达2.14×1021 J。一部分地热向地表传播,使得地球表面每年每平方厘米获得167~210 J的热能。尽管平均而言,相对于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来说微不足道,但由于它在地表的局部富集,对某些地区地表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对地表小气候的影响。地热另一重要的作用是,它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则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甚至对大气组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对地表系统(环境)施加影响。 2、物质的交换
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例如,火山喷发,不仅使地幔物质喷出,进入地表,参与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还使大量水汽、二氧化碳、尘埃进入大气圈,从而改变大气的物质组成、对地表环境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洋壳不断新生;由于板块俯冲,岩石圈物质又不断被带入地球内部。这样地表系统与地内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这些物质交换,对地表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
产生深刻的影响。
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由于地幔对流引起的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导致了海陆轮廓和地面起伏的形成和变化,从而成为地表环境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4、 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27''变为0(或者45),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北纬23°27′向两极地区减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假如黄赤交角由目前的23°27′变为0°, 季节将会消失,温度年较差将会减小;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都在赤道,赤道附近地带将会比现在热,而中高纬度地带将由于缺少太阳辐射而变的更加寒冷,径向热力梯度将会增大,从而导致径向环流加强;极昼、极夜现象不再存在;热带宽度将会减小,而寒带宽度将会增大;季风区降水将会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将会减少;纬度地带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将会减弱等等。 5、 试述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答:地震分布规律:带状分布,与活动性很强的构造活动带一致
(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院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 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世界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带总面积的一半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除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其余的较大浅源地震和中原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释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释放总量的15%℅
(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主要有三条: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中隆~这三带借以浅源地震为主
(4)大陆裂谷地震带,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 火山分布规律:带状分布
o
o
o
(1)环太平洋火山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其中中西带构成了西太平洋火山岛弧,并且东西二带构成环太平洋火山圈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占10℅
(4)还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和东非大裂谷,约占10℅
原因:地震与火山都集中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因为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方,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6、 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或者东西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答:EW走向张性断裂、SN走向压性断裂、NE和NW走向剪切平移断裂。南北向的张裂隙或正断层、东西走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剪切断裂或平移断层;反过来,如果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岩石上发现这样组合的构造现象,那么可以反推形成这组构造现象的主压应力为南北向。 7、 读图5-10,阐述夏季与冬季地面大气系统和近地面风向的变化
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引起厂海陆气压场的季节变化,这在亚洲东部表现得特别明显,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亚欧大陆强烈受热,近地圆形成热低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扩张,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迅速冷却,近地面形成特别强盛的冷高压,而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八逐渐退缩。低压扩展,气流从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夏季,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与10。N之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向为西南季风;冬季,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北信风。西南季风比东亚季风稳定,每年的4-l0月在印度半岛及我国云南地区盛行。
8、 读图5-20阐述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以及12-2月和6-8月的差异
答: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用大气湿度表示,可以通过降水量的多少反映出来。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分布主要与大气运动和海陆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