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实验探究精选
1.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上表:从课本上了解到酸雨的危害和成因后,同学们想到: 【提出问题】
某火力发电厂周围的空气中SO2含量应属于几级标准?他们决定去实地测试。出发前,他们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
①火力发电厂通常用含硫煤为原料发电。
②SO2能被碘单质(I2)氧化:SO2+I2+2H2O ==H2SO4+2HI。 ③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碘水反应。 【设计实验】
①在5 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碘水中滴入2、3滴淀粉溶液,得到 色的溶液A(淀粉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指示剂);
②将A溶液抽入一支500 mL注射器中;
③抽取待测气体,用橡胶塞堵住针孔充分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口朝上小心排出余气(不要把溶液排出)。反复抽气振荡,当溶液变为无色时停止。 【实地测试】
来到发电厂附近,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按上述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并同时完成实验。记录抽气次数,准确换算成每m3空气中所含SO2的质量。实验数据填入了下表(每次抽气体积为450 mL): 分组 甲组 乙组 抽气次数/次 100 120 SO2含量/mg·m-3 0.53 0.46 【交流与讨论】
同学们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和测试数据后发现 (选填“甲组”或“乙组”)的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所用的装置和药品均无问题)。 【探究结论】
同学们根据自认为较准确的数据判断,该火力发电厂周围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 级标准。 【反思与评价】
老师在了解同学们的整个探究过程后指出:“因为你们的测试地点和时间单一,所以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同学们认为老师的评价是对的,于是对
自己的实地测试方案作出了以下调整: 。
答案:
1.蓝 乙组 同时完成实验,乙组抽气次数多,说明有可能没有让反应充分进行
三 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进行实验
2.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
答案: 2.(1)①②
(2)不合理 装置①和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份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__________或________。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3.(1)A与D B与C(两空次序可互换)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 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4.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小华同学成了“生态迷\,他对校园内的两个池塘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池塘内有下列生物:草履虫、水螅、河虾、鲫鱼、鲤鱼、青蛙、黑藻、睡莲
和其它一些不知名的水草。 ⑴他发现两个池塘内河虾的数量不同,由此对影响河虾生长的因素作出假设: 假设:鲫鱼数量越多,河虾数量越少。
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采集了较多的黑藻、水螅、河虾和鲫鱼,养在家里大鱼缸里,鱼缸底部放有从池塘中取来的底泥。 ①这个鱼缸可作为一个 来研究,鱼缸中的黑藻能进行 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②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小华在鱼缸中设计并安装了一盏日光灯和一台氧气泵。你认为日光灯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4.(1)略 (2)生态系统 光合 黑藻→河虾→鲫鱼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5.右图是米勒实验的装置图,它模拟原始地球空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氢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氨气等),并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式进行实验,结果获得了多种氨基酸,以此来说明在原始地球上小分子物质可以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分子。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上哪种因素所起的作用? 。
(2)将水煮沸以及混合气体的目的是什么? 。 (3)确定上述装置中所使用的3种能源形式。 。 (4)从实验能收集到氨基酸混合物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5)其他一些科学家用高温和放射线进行同样的实验,它们替代了上述实验装置的哪一部分? 。
(6)科学家在彗星和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你又如何来评价米勒的这个实验呢? 。
答案:
5.(1)闪电。
(2)模拟原始大气。 (3)电能、光能、热能
(4)原始大气在闪电和紫外线作用下,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可能可以转变成比较大的分子。
(5)高温和放射线替代了该实验装置中的加热装置、电极和紫外灯。(6)彗星和陨石中有氨基酸,说明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来自外星球;米勒实验只能说明原始地球上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可能可以转变成比较大的分子,但不能绝对地说地球上的生命只起源于地球。
6.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
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
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8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吏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3)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答案: 6.(1) 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或“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
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 (3)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
7.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成功,为我国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但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释放氧气0.64克,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克葡萄糖·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
7.(1)有无叶绿体(有无细胞壁或大液泡) (2)0.6 (3)B
8.果汁生产厂家常常利用果胶酶破除果肉细胞的细胞壁(内含果胶)来提高出汁率。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分装于不同试管,在 10 . C 水浴中恒温处理 10 分钟,如图 A ; ②将果胶酶与苹果泥混合,再次在 10 ℃ 水浴中恒温处理 10 分钟,如图 B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