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 .
喻:做比喻。 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得罪。 .解析D项,“罪”,归咎、归罪。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的政区。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教育。 解析B项,“不谷”和“孤”“寡”意思相并列,是古代王侯的自谦。“不禄”则是士死的委婉说法。 答案B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投其所好,用作战的故事讲道理,以避免梁惠王产生抵触情绪。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并不比邻国高明多少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解析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不要期望;“胜食”,吃不完;“养生丧死”,生养死葬。 参考答案(1)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二、语言运用
5.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小船)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本题回答时关键要明白题干中所提到的孔孟各自为人处世的几句话的含义。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
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 ,就看是怎样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②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③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二处从后面看,前面应该是一个态度,承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一处承接“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一句是总结,分析到位即可。
参考答案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 ②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鸡豚(tún) ..数罟(gǔ) .B.宅院(zéi) .
洿池(kuā) .
遗憾(hàn) .
桑树(sāng) 家畜(chù) ..
C.庠序(xiáng) 孝悌(dì) ..颁白(bān) 绸缎(chóu) ..D.狗彘(zhì) .归顺(guī)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⑥王无罪岁 ......⑦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A.①②③⑤⑥/④/⑦ B.①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②③⑥/④/⑤⑦ 答案A 3.找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数罟不入洿池
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C项,“颁”通“斑”。 答案D D.②③⑤⑥/④/①⑦
解析①②③⑤⑥为名词作动词,④是形容词作动词,⑦是形容词作名词。
饿莩(piǎo) .
虐政(nüè) .
解析A项,“洿”应读“wū”;B项,“宅”应读“zhái”;C项,“悌”应读“tì”。
4.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非我也,岁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鸡豚狗彘之畜。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解析A项,判断句;B、C两项,宾语前置;D项,介宾结构后置。 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解析A项,“无罪”是两个词,“不要归罪”;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B项,“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今义是越南的首都;D项,“门庭若市”古今义一样。 答案D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的“ ”和“ ”,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同的。
(2)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 , 。”这样就不会有老人在道路上背负东西行走了。
(3)《寡人之于国也》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揭示了为政者不知怜悯体恤百姓的社会现状。
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