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射影为点C,点P到l的距离为PC的长, 而PC为矩形PACB的对角线 ∴PC=5
精解名题
例1.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a,求异线BD与B1C的距离.
解法一:连结AC交BD的中点O,取CC1的中点M,
连结BM交B1C于E,连AC1,则OM//AC1,
过E作EF//OM交OB于F,则EF//AC1。 又斜线AC1的射影为AC,BD?AC, ?BD?AC1,?FE?BD。
同理AC1?B1C,EF?B1C,?EF为BD与B1C的公垂线,由于M为CC1的 中点,?MEC∽?BEB1,?A D O D1
面直
C1
A1B1M E C
F B MCME1??。 BB1BE2BM?BFBE2525??, ,BE?MB?a,EF//OM,
BOBM3233故BF?223a,?EF?BE2?BF2?OB=a. 333解法二.(转化为线面距)
因为BD//平面B1D1C,B1C?平面B1D1C,故BD与B1C的距离就是BD 到平面B1D1C的距离。
由VB?B1D1C13??VD1?B1BC,即?341?2a?h?1?a2?a,得h?3223a. 3解法三.(转化为面面距)易证平面B1D1C//平面A1BD,用等体积法易得A到平面A1BD的
距离为
3a。 3
同理可知:C1到平面B1D1C的距离为
33 a,而A1C?3a,故两平面间距离为a.
33D1 解法四.(垂面法)如图,BD//平面B1D1C, B1D1?A1C1,B1D1?OO1,
O1 B1C1
A1D A D1 B1D1?平面OO1C1C,
平面OO1C1C?平面B1D1C=O1C,
C
O B O1?B1D1,故O到平面B1D1C的距离为
C1
Rt?O1OC斜边上的高
a?2a2?3a。
33a2A1D A N B1M C E B OC?OO1 h??O1C解法五。(函数最小值法)如图,在上取一点M,作ME?BC于E,过E作EN?BD
交BD于N,易知MN为BD与B1C的公垂线时,MN最小。 设BE=x,CE=ME=a?x,EN=
2x, 223?3?a2123222x??a?x?=x?2ax?a=MN==。 ?x?a??222?2?3?当时x?32a。 a,时,?MN?min?33G
例2.如图,已知ABCD为边长是4的正方形, 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 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 B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法一:连结BF,BG, S?BEFFH A
D O?O E
B
C
11?BE?FA??2?2?2, 2213BD?22,CH?AC, 24又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EF?
?GH?GC?CHS?GEF?VG?BEF22?3??2??42??22。
?4?22112?22?22?211,VB?EFG??211?h?11h, 2331??2?2, 3?h?211. 11上任一点到平面GEF的距离,BD?AC于O,EF//BD,
解法二.?E,F分别是AB,AD的中点,?EF//BD,?B到平面GEF的距离为BD
?EF?AC,又GC?平面ABCD,EF?平面ABCD,?EF?GC,EF?平面GEF,?平面GEF?平面GCH,过O点作OO??HG,则OO??平面GEF,OO?为O到平面GCH的距离,即B到平面GEF的距离。
OH?1AC?2由解法一知:GH?22,由?HOO?∽?HCG得 4OHOO?211。 ?,OO??GHGC11思维点拔:注意点距,线面距,面面距的转化,利用平面互相垂直作距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
法。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8,对
角线B1C?10,D是AC的中点。(1)求点B1到 直线AC的距离。(2)求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 距离。
解析:(1)连结BD,B1D,由三垂线定理可得:
所以B1D就是B1点到直线AC的 B1D?AC,距离。
在Rt?B1BD中BB1?A
D B
C A1B1C1B1C2?BC2?102?82?6,BD?43.
?B1D?BD2?B1B2?221。
(2)因为AC与平面BDC1交于AC的中点D,设B1C?BC1?E,则AB1//DE,所
以AB1//平面C1BD,所以AB1到平面BDC1的距离等于A点到平面BDC1的距 离,等于C点到平面BDC1的距离,也就等于三棱锥C?BDC1的高。
111213所以,直线 ?VC?BDC1?VC1?BDC,?hS?BDC1?S?BDCCC1,?h?3313AB1到平面BDC1的距离是
1213。 13思维点拔:求空间距离多用转化的思想。 例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4,BC=3, CC1=2,如图:
(1)求证:平面A1BC1∥平面ACD1; (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3)求点B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1)证明:由于BC1∥AD1,则BC1∥平面ACD1,
同理,A1B∥平面ACD1,则平面A1BC1∥平面ACD1。
(2)解:设两平行平面A1BC1与ACD1间的距离为d,则d等于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易求A1C1=5,A1B=25,BC1=13,则cosA1BC1=S?A1B1C1=61。
由于VD1?A1BC1?VB?A1C1D1,则
D1A1DABB1C1C265,则sinA1BC1=
6165,则
1261111S?A1BC1·d=?(AD1C1D1)·BB1,代入求得d=,
613321261即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
611261。 61(3)解:由于线段B1D1被平面A1BC1所平分,则B1、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
点B1到平面A1BC1的距离等于
点评: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经常依附于某种特殊的辅助平面即基面。这个辅助平面的获取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构造,纲举目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5.(1)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在平面?内,
其余顶点在?的同侧,正方体上与顶点A相邻的三个顶点到?的距离分别为1,2和4,P是正方体的其余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则P到平面?的距离可能是: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
①3; ②4; ③5; ④6; ⑤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