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强调 “真”,读出儿童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2)读好喜鹊的对话及描写“我”想象的句子。课文的第六至十二自然段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有两次对话?对话的内容虽然只有一个单调的音节“鹊”,但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使喜鹊的语音、语调、语气富于变化,富有情感。教师要抓住标点符号及句子前面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好相关段落。 第一组对话: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鹊!鹊!鹊!”句中有3个“!”,增强了语音的节奏感和韵律,朗读时音量可稍放大,语音可稍稍拖长,读出节奏感,再现鹊阿姨满含慈爱认真教读拼音的情景。喜鹊弟弟跟着喜鹊阿姨学,发出的声音是“鹊,鹊,鹊……”,可设置问题:同喜鹊阿姨相比,喜鹊弟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使用的标点是逗号和省略号,表明喜鹊弟弟声音稚嫩,节奏不稳定,因此可以读得长一声、短一声,再现小喜鹊咿呀学语的情景。 第二组对话: , 。
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指着上升的太阳,问喜鹊弟弟:“鹊!鹊鹊鹊?”
喜鹊弟弟一齐快乐地回答:“鹊!鹊鹊!鹊鹊鹊!’’
喜鹊阿姨的话,有感叹号和问号,第一句“鹊!”后面是感叹号,可重读;“鹊鹊鹊?”后面是问号,读“鹊鹊鹊”的最后一个“鹊”字时,语调可微微往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朗读喜鹊弟弟的话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一齐…‘快乐”,指导有节奏地读
“鹊!鹊鹊!鹊鹊鹊!”。喜鹊弟弟的话连用了3个感叹号,2个“鹊”字、3个“鹊”手连读时,语速可适当加快,音量渐渐升高,表达出欢喜、自豪之情。 ’
在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的对话中,穿插了“我”的想象,如“我知道………” “我懂得……”这些句子让文字充满童稚的魅力,呈现出童话般的意境。朗读时可根据标点和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朗读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把教师
的引读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结合起来,营造对话情境。如,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教师朗读所有角色语言的提示语及“我看见——我知道——我懂得——我懂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理解运用。
在内容理解上,教师可以设置总领全篇的问题,如,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非常喜欢枫树上的喜鹊?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在语言运用上,教师可抓住文中典范的句式和段落,引导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进行仿写。
(1)注意默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默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默读可安排在两个环节进行,一是初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画出文中带有“我喜欢”的句子,想一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梳理出“我喜欢” 的句子,并说一说“我”喜欢的事物: 我喜欢村子渡口旁的枫树。
我喜欢枫树上喜鹊的窝以及窝里的喜鹊阿姨、喜鹊弟弟。 二是让学生默读第五至十二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讲了哪些有趣的事,用不同的记号分别标画出“我”在枫树下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默读和读后的交流,了解这部分的内容。
(2)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可以借助插图加以体会。如: 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它的绿荫遮蔽了村里的渡口。
这一句讲的是“我”喜欢枫树的原因——枫树像高大的绿色太阳伞,为人们遮风挡雨,无私奉献。可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教师顺势点拨:枫树的枝叶很茂密,遮挡住了强烈的阳光,让树下有一大片阴处,夏天特别凉快,这阴处就叫“绿荫”;“遮蔽”指的是茂密的枝叶遮住了渡口。
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喜鹊阿姨。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他们喜鹊弟弟。 朗读这两句,可出示第一幅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我”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窝的情景,然后和喜鹊阿姨、喜鹊弟弟打个招
呼,如,“喜鹊阿姨,您好!我喜欢你!” “喜鹊弟弟,你们好!我真是太喜欢你们了!”朗读和想象结合,让学生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今天早上,太阳从渡口对岸山冈后面升上来了……
出示第二幅插图,让学生看图理解“山冈”及句中的方位词语,说说哪里是渡口,哪里是“渡口对岸”,哪里是“山冈后面”,弄清喜鹊与太阳所处的位置,想象喜鹊一家看日出的情景。
(3)课文有不少的留白,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教学第五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省略号,想想喜鹊阿姨还会教些什么,再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一说。也可以移情想象,补写句子。如教学第六至十二自然段,还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喜鹊妈妈和喜鹊弟弟都只会发一个简单的音节“鹊”,为什么在“我’’听来却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呢?通过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懂得,喜鹊一家的“语言交流”,其实是“我”天真的想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胆想象,也一样懂得“鸟言兽语”。
教师可通过分角色朗读、师生表演读等形式,抓住“我看见”“我知道”“我懂得”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教拼音”和“看日出”这两部分中旬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最后写想到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创设喜鹊“吃虫子”“学唱歌”等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看到的和听到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我知道”“我懂得”这两个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想象。 3.课后练习。
第一题详见“教学建议”。
第二题详见“理解运用”。结合课文第五至十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先说后写。以下例子供参考: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妈妈,我要吃!我要吃虫子!”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妈妈,我饿了!我饿了!”
我知道,她是在说:“乖孩子,别急!吃完了妈妈再去找。”
我知道,她是在说:“乖孩子,快吃吧!吃饱了快快长大。” 三、问题提示
“绿荫”和“绿阴”有区别吗?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词语“树阴”“树荫”和“绿阴”“绿荫”都进行了注释: ,
树荫:(名)树木枝叶在目光下所形成的阴影。也作树阴。 ’ 树阴:同“树荫”。
绿荫:(名)指树荫,绿荫蔽目。也作绿阴。 绿阴:同“绿荫”。
………………… 教学设计举例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1.指导写“教、游、戏、母”4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隋景展开想象,把想 }的内容写下来。
10 沙滩上的童话
…………………教材解析…………………
课文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海边的沙滩上修筑城堡、编织童话故事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快乐的生活。
全文共1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也是课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海边的沙滩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第二至十九自然段具体描写孩子们快乐的游戏过程:垒城堡一编童话。’文中的孩子们编织的童话故事层次清晰,情趣盎然:公主被困(起因)—一攻打城堡(经过)——找到公主(结果)。
课文在“编章话”部分,有3组对话描写。第一组对话(第三至五自然段),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再,编织着“公主被抢”的童话故事。第二组对话(第九至十一自然段),具体写孩子们商量怎样攻下城堡。第三组对话(第十七自然段),是找到公主后“我”对伙伴们说的话,句中有两处反复、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将孩子们的游戏与想象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在儿童的生活故事里面套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从想象“魔王”和“公主”,让“城堡成了一座魔窟二,,“我们也成了攻打魔窟的勇士”,至商量攻城,有人提议驾飞机轰炸,马上被人以“那时候还没有飞机”的理由认真驳回,想象与现实、童话与游戏已融为一体。在文章的末尾,孩子的想象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我大声说:‘公主被我们救出来了,救出来了!在这儿,在这儿!’我抱住了妈妈。”“真的,那时候,连我也忘记了她是我的妈妈!”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却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欢乐情景。
课文插图以大海、沙滩为背景,呈现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垒起城堡、编织童话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 …………………教学目标 …………………
1.认识“堡、插”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量”,会写“周、围”等9个字,会写“周围、补充”等l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3.展开想象,能根据提示用上提供的词语编故事。 ………………… 教学建议 …………………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l5个生字,除“记”外,其余的14个生字全部集中在课文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在字音方面,除借助拼音帮助正音外,还可以结合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 “城堡、凶狠、补充、攻打、商量、驾驶、轰炸、反驳、火药、赞赏、合力、忘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多音字“量”在“商量”一词中,本音读“liáng”,在词语中应读成轻声。教师可以分别出示读“liáng”和“liàng”的词语,让学生比较辨读。如,在“打量、思量、计量、量体温、量角器”等词语中读“liáng”,在“力量、数量、饭量、流量、分量”等词语中读“liàng”。此外,要关注“干树枝”一词的正音,通过对比读“树干”和“干树枝”,读准多音字“干”。
针对本课生字分布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集中识记和随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