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内容: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 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想请大家自己动手来制作今年的年历,有兴趣吗? 1、谁来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2、介绍不同的年历 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 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看见出示制作过程) 1、制作2005年1月的月历 2005年1月1日是星期六 小组合作教师参与。 说说制作过程 2、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充完吗? 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1月1日 星期六 7月1日 星期五 4、动手制作年历: 每个小组做2个月,老师做12月 5、展示交流: 给我们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 三、拓展练习 课后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 2月1日 星期二 8月1日 3月1日 9月1日 星期四 4月1日 星期五 5月1日 6月1日 星期三 10月1日 11月1日 12月1日 星期六 星期二 星期四 小组汇报,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会看两种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瞧,这是课前老师统计的咱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表,利用表中的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分析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数据分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2.师:这是一家超市的老板在询问售货员上周矿泉水的销售情况 课件出示超市ABCD四种矿泉水上周的销售统计表,提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师:除了统计表,咱们还学过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据,使它们更直观?出示一个空白的统计图 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个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师:你们能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画出下面的统计图吗?请大家拿出第一张空白统计图,开始吧 4.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5.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6、课件出示例1的横向空白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条形朝上画的统计图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那么这种条形横着画的就称为……其实它和我们原来学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它画成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请大家翻开课本P38,自己试着把书上这个未完成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生独立完成。 7、展示完成的统计图,简单订正对错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小动物们也喜欢体育活动呢。瞧,它们正在举行跑步比赛呢。出示P40第1题 五、课外作业:请你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2) 教学内容:第39页例2及练习十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制图铺垫 1、谁来说说自己现在的身高和体重?请5位同学将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写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 姓名 身高 体重 2、如果让你将他们的身高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你准备每格代表多少厘米?(学生10厘米、20厘米等) 二、探究、经历折叠式统计图产生的过程与必要性 1、展示汇报,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⑴课件出示制好的具有代表性条形统计图 每张统计图提问:它能清楚地看出五位小朋友的差距吗?你满意吗? (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但太长) ⑵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教师慢慢的移动统计图,提问: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那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剪掉、盖住、折起来),教师用一张长长的纸折一个样子? ⑶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师生共同在黑板上做草图) ⑷课件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如何表示,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0~~~137表示什么意思? ⑸我们该如何读数据 ⑹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⑺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三、拓展应用 独立完成书P40页第2题、41页第3题。(重点突出:第二题:如果准备进1000本新书(四类),你准备如何分配) 七、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平均数(1) 教学内容: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情景图,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问: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汇报 (1)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 四、巩固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课件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