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酸 2.2 53% 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解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106x= x=5.3g 442.2g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5.3g×100%=53%; 10g(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与10g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y,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0g y
10610g9.25g?=61.64g。61.64g<100g,稀硫酸过量; y=9.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98y15%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10g的氢氧化钠。 设:与10g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z,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10g z
8010g12.25g?=81.67g。81.67g<100g,稀硫酸过量; z=12.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98z15%所以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100g15%稀硫酸后,稀硫酸一定过量。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2.轻质碳酸钙,又称沉淀碳酸钙,即高纯度的碳酸钙,它密度小、白度高、摩擦系数小,是制造牙膏的原料之一,常用在高档或浅色制品上。工业上通常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为原料,按下图所示工艺流程进行高纯度碳酸钙的制取与提纯: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石灰石的用途非常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单项选择)。 ①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 ②可用于制取生石灰 ③可用于制造玻璃
④可用于治理酸性污水 ⑤可加入煤炭中做固硫剂 ⑥可用作高炉炼铁造渣剂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⑤⑥ D 以上全部都是 ⑵上述流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可用作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_。
⑶上述流程的步骤③中,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试剂采用沉淀法制备出高纯度的碳酸钙,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⑷制备高纯度碳酸钙要经历“石灰石(CaCO3)→生石灰→石灰水→CaCO3”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_____。
⑸小颖同学称取了25.0g某石灰石样品,按上图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探究。她在步骤③中向石灰水里滴加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该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上述实验中,小颖最终制得轻质碳酸钙的质量?_____(结果精确到0.1g) 【答案】C 生石灰 CO2+Ca(OH)2=CaCO3↓+H2O 除去石灰石中的杂质 21.2g 【解析】 【分析】 【详解】
⑴ 用于制造玻璃的是碳酸钠,故选C;
⑵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上述流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可用作干燥剂的物质是生石灰;
⑶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碳酸钙,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⑷工业上的石灰石含有其他杂质,制备高纯度碳酸钙要经历“石灰石(CaCO3)→生石灰→石灰水→CaCO3”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除去石灰石中的杂质。 (5)设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OH)2+Na2CO3106212g?10.6%=CaCO3↓+2NaOH100x
100106=x212g?10.6%x=21.2g。
3.水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原理是将硬水中溶有较多含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________的物质除去。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增强去油污的能力,这是因为洗涤剂有________作用。 (3)自热米饭是利用发热包中的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来进行加热,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