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弥漫( ) 推搡( ) ..霎时( ) 驰骋( ) ..
??? (横溢)? (凝重)?横 重? ? (蛮横)? (重复)??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jìn( ) yū( )回 寻mì( ) 旋wō( ) 粉suì( ) 雾ǎi( ) 浓suō( ) bó( )大
???chěng( )怀?mó( )难? ? ?pìn( )任?按mó( )?????告jiè( )?xié( )而不服? ? ??jiè( )除xiá( )客??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呼后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4)________: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5)________:寒战。
(6)________:回旋;环绕。
4.全文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____。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声势浩荡。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6.通读全文,说说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7.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1
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8.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课时作业 17 壶口瀑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弥漫( ) 推搡( ) 霎时( ) ...
驰骋( ) 雾霭( ) 寒噤(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诫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迂回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溢 潺潺成溪
3.2017·德州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B.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C.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D.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6.综合性学习。
黄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词啊!她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去触摸她那历尽沧桑的面庞,去感受她博大的胸怀吧!
(1)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
2
(2)请你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至少写出三种)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
3
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4分)
9.“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10.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4分)
11.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详解
1.mí sǎnɡ shà chěnɡ hénɡ hènɡ zhòng chóng
2.噤 迂 觅 涡 碎 霭 缩 博 骋 聘 磨 摩 诫 戒 挟 侠 3.(1)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2)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3)千军万马 (4)勇往直前 (5)寒噤 (6)迂回 (7)怒气冲天 (8)怒不可遏
4.两 初次看 再访壶口瀑布 对黄河的赞美 5.[解析] B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作品。
6.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凝重,或猛烈,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7.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8.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了黄河令人震憾的气势。
【作业】
1.mí sǎnɡ shà chěnɡ ǎi jìn 2.[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B项,“如丝如楼”应为“如丝如缕”;C项,“搏大宽厚”应为“博大宽厚”;D项,“番身”应为“翻身”。
3.[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C项,“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此处用来形容戏曲广播体操的表演,感情色彩不相符,语境也不符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