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①了解农业生产概念、特点及常见分类;②理解区位的含义;③引导学生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四、【教学方】读图(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方法、重迁移) 学生学法:因果联系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五、【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城市,那么是谁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
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提问]①什么是农业?
②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④世界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⑤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我们的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业广义概念)。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五类:种植业(狭义农业概念,俗称“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类)。
[展示中国南稻北麦分布及生产季节图],请同学们分析农业生产在时空上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地域性、季节性及周期性。
[教师总结]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季节性要求因时制宜,不误农时。 [板书]:一、农业生产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概念
2、类型: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 1 -
3、特征:地域性 因地制宜
季节性、周期性 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4、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 按投入状况:集约型农业、粗放型农业 按产品用途:商品化农业、自给型农业 [展示我国东耕西牧、南稻北麦分布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能颠倒吗?),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提问]:1、描述我国农业分布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2、以黄河中下游小麦种植和青藏高原畜牧业为例,思考能否颠倒?为什么?(青藏高原不能经营
小麦种植业——主要是自然条件限制;黄河中下游可以种植小麦,也可以经营畜牧业,但最终选择了种植小麦——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的影响);
3、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二、农业区位因素 [展示图片、列举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料、图片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差别,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总结]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均产生影响,自然因素是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个别地区例外),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而且人类可以利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改造自然条件,以利于生产活动。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变化不大,社会经济因素则经常发生变化,农业区位选择时应该注意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市场区位及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最突出,另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区位专业化生产。 八、【板书设计】 1、自然因素
气候、新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比其他地区的 含糖量高。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 土壤、肥沃、贫瘠,酸碱,
地形、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水源、 2、人文因素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政策、国家的农业政策
科技、机械,化肥、良种、冷藏 劳动力 [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有其主导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其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具体农业布局安排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获得最佳农业效益。 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 2 -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农业区位选择基本思路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考虑因素 农业类型和单位产值 地价 农业区位的选择 从单位产值看,园艺业>饲养业>粮棉生产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需水量 交通运输 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2.分类 3.典例 (1)原始迁移农业 热带雨林??分布:部分 地区刀耕火种”, 生产技术?生产特点:“ 简单,无 固定 农田? ?居民群体不大时,尚未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影响??随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出现严重的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自给自足?持续? 耕种? 式农业,耕地 ?特点???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分布:主要分布于 温带大陆 合 作 作 探 究 究 55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自分钟小练习活自主主学学习习合探分钟小练习活动动指指导导活页规范训练活页规范训练?小麦??粮食作物:以 为主 ??大豆豆类作物: 占重要地位?作物??? 、 烟草 、 亚麻 、 甜菜 等?经济作物: 棉花??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 (3)现代混合农业 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机械化程度高,??特点:以 营利性生产? 和 城市 自 主 市场及工业密切联系学合5分钟小练习活自主学习习合作作探探究究5分钟小练习活动动指指导导活页规范训练活页规范训练?澳大利亚?分布:欧洲、北美洲、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放牧牲畜?生产方式:种植谷物和 ? 、经济收入 稳定 ?优势: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时间上 互补 - 3 - 自自主主学学习习合合作作探探究究5分钟小练习5分钟小练习活活动动指指导导活页规范训练活页规范训练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球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地表大部分区域农业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
(1)森林:原始社会,森林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对农业来说,森林是发展农田的障碍 (2)草原:是拓展农田的开垦对象,而且还受到过度放牧的压力。 (3)影响:过度砍伐、过度垦殖、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
(1)灌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退化、粮食减(2)农药的大量使用:杀死害虫,也杀死了这些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生物,破坏了生态系统 2.使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3.农业技术的采用给环境带来了难以预想的变化 产。
四、世界主要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东亚(中,日,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条件) 2、区位因素:
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劳动力资源丰富——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
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人口压力,饮食文化习惯 国家政策鼓励 3、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 (1)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原因:人多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单产高 耕地规模小——自给 (3)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 (4)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灌溉是基础——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5)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生产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
美、澳、新、阿、南非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牲畜差异:
美、阿——牧牛 新、澳、南非——牧羊
3、案例分析:阿根廷 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 (1)区位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有优良天然草场——畜牧业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牧场 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 海上冷冻船发明——供应欧洲 (2)发展措施: 培育良种牛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