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言转换行为,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存在相互关联关系的,所以语言最终是用来承载文化而不是仅仅用来表达文化的。英译汉是译者将作者为英语读者所写的英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中文读者阅读的汉语文本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成为传递信息的障碍。
翻译是将原语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目的语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也就是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而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重要意义
文化负载词( culture- 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这类词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成语、习语、谚语、典故、特殊人名等,也包括现行的习语或习惯表达。这类词传递着某个特定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或文化意蕴,
反映了两种语言符号和两种文化的部分和完全的不对等。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受到文化意象( cultural imagery)的影响。奈达认为,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实现思想沟通”
《译学词典》对文化意象的解释如下:“蕴含文化意义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渗透在言辞之中,包含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往往传达出一种美的境界。文化意象是文学翻译中需要着力转换的。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文化意象的翻译大致有归化和异化之分。
意象( Image)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 physical image)和寓意(connotation)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用已知来唤起未知。例如,“ to meet one's waterloo”一词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这一历史事件;而汉语中成语“败走麦城”来自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战败退守麦城这一典故。这两个短语源自不同的历史事件,其有不同的物象,却有相同的寓意,都能用来比喻惨遭失败。
由此可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依赖其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所包含的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宗
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性。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学词典》认为应当“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客观估计读者的文化接受力,取灵活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做到译语既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色彩(或形象基础),又具有可读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