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导向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作理念是注重公平、
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平等互信。工作要点是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
47. 班主任如何履行工作职责:从大局出发,配合学校工作整体安排;协
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班主任工作的学校支持系统。
48.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正面教育,积极引导;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五章 班级管理
49. 《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
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据。
50.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教学常规管理、行为常规管理、安全教育、偶
发事件的处理。
51. 偶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有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处理偶发
事件的方法有:控制感情,沉着冷静;了解情况,掌握分寸;依靠集体,尊重学生。
52. 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首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次,
班主任是学校实施管理工作的助手,第三,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老师的纽带,第四,班主任是沟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桥梁。 53. 班级常规管理的特点:教育性;内容广泛;工作琐细;方法多样。 54. 班级常规管理的实施方法:加强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自主管
理能力。
55.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说理教育法;通过活动强
化行为规范训练(专项训练法、榜样示范法、班级活动教育法);通过考核强化行为规范养成;环境陶冶法;教学渗透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56. 班集体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有集体成员认同的共同目标;有坚强
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57. 班规制作程序:班主任要先有腹案;让学生表达期望;将期望转化为
具体班规(内容简洁、数目要少、正面措辞、掌握先机)
58. 重视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注意舆论倾向,正确加以引导;有目的、
有意识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充分运用舆论阵地;把握住学生自我教育的时机;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
59. 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体现在:将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相结合;评价
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0. 中小学常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素质报告单、学生操行评语(温
馨化、细节化、个性化)。
第六章 班级德育
61. 学校德育的创新思路: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理想教育,用
理想点亮学生的人生。
62. 学校德育创新的方法手段: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德育校本课程的
开发。
63. 班级常规德育工作的开展:一、制定班级德育目标:教育方针、政策
为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二、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1 关注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找准教育的着眼点;建立基本的行为要求框架;确立行为习惯坐标点;活动育人,寓教于乐;螺旋上升,表彰激励。) 2 制定细则,落实道德行为习惯 3 运用多种方法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明理激情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激励法、环境熏陶法)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64.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的辅导、
性心理的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65.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团体讨论法(嗡嗡法、脑力激荡法、分组角色
法);情景剧法;总动员法
66. 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艺术:用影像记录学生成长;创建班级网
络管理平台;媒介素养教育
第七章 班级文化
67.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应从美化班级环境、健全班级规
范、铸造班级精神三方面着手。
68.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69. 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青少年文化(即学生文化)、同辈文化、教师
文化、教育文化、。
70. 班级环境布置的原则:彰显班级个性;凸显班级文化主题、强化学生
主体作用、发挥激励作用。
71. 如何营造班级物质环境:营造整洁、美观的环境;建立生物角,培养
学生的责任意识;建立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墙面布置,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72. 班规是班主任个人创造、学生集体创造与学校文化制度结合与统一的
结果。班规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承包责任制、奖惩制度和班级日常常规。
73. 班级规范的作用:价值导向任用;规范约束作用。
74. 如何制定班规:确立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分析班级情况;班规应体现
民主性、规范性、发展性。
75. 如何执行班规:解读班规;重视检查和评比;运用奖励和惩罚;协调
班级教育环境。
76. 塑造班级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设计班级标志物;榜样示范;开展集体
活动;运用电子媒介;利用传统节日;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三编 班主任专业技能
第八章 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77. 班主任角色变化:由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由
班级管理的微观操作者转变为管理的宏观决策者;由权力的主宰者转
变为权力的授予者;老师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和班级教育的责任人。
78. 班级组织包括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非正式群体。
79. 家校合作载体包括:家访、家长会、家校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
家长沙龙、家长咨询委员会等。
80. 家访根据不同目的而划分包括:一般性家访、慰问性家访、表扬性家
访、沟通性家访、防微杜渐性家访、纠正不良家庭教育的家访。 81. 家访步骤:明确家访目的;分析家访对象;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
定策略;选择合适的家访时机;建立“家访记录卡”、进行后期追踪。 82. 社会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基地;网络资源。
第九章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能力
83. 班会的类型常见的有固定班会(周会、晨会等)和主题班会。主题班
会是指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经过一系列的精心设计、策划的班级教育活动。
84. 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包括:主题班会具有导向作用;主题班会是对学
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主题班会具有情感感染的功能;主题班会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主题班会可以引领班级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主题班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5. 主题班会的步骤:主题酝酿、组织实施、总结提升三个阶段。主题班
会的原则应当坚持计划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针对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确定必须针对班级中现实的教育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二是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和具体实施方式的选择必须关注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的一般规律为依据。整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整合,二是媒体演示和语言解说的整合。
86. 主题班会的形式分为:模拟式、咨询式、报告式、展现式、辩论式、
交流式、竞赛式等;也有的从活动的类型分为:体验型、讨论型、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