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答题模式可采用“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的句式来作答。B句的赏析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村民挥舞告别的手臂比作平安路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民夹道而立、挥手告别时醒目的形象,体现了村民无私帮助路人平安前行的赞美。
(3)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好处是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突出人物形象。本段插叙“我”跟刘师傅初次相遇的情景,解开了第二段“我”悔意重重的悬念,同时体现出刘师傅的热心和真诚,从侧面衬托出村民的热心好客。
(4)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深层含义一般指标题的延伸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具体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文章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概括作答即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标题具有如下含义:①“微尘”“山花”都用了象征的手法,“微尘”形象地说明了村民身置乡郊野岭,微不足道,平凡无奇;“山花”比喻他们那种朴实无华、真诚热心的优秀品质,淡雅悠远。②通过“远”和“近”的对比,表现出虽然“我”已离别他们,但是他们的优秀品质却沁人心脾,让人激动不已。③与结尾遥相呼应,揭示本文主题。
【点评】记叙文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怒 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
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自主阅读》)
(1)本文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你指出这一特点及其在行文中的作用。 (2)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其中有国槐的生命之美、作者的人性之美和哲思之美。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说说你对这些“美”的理解。
(3)有同学在研读本文第五段时,查阅到下面的资料后,认为丰子恺漫画中“春来怒抽条”的“怒”比刘心武“怒绿”的“怒”有更丰富的内涵。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资料一:
“怒”有以下几个意项和用法:①生气;气愤。②形容气势很盛,不可遏止。③表示声响巨大,如“怒号”。④奋起;奋发,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谴责,如“怒言”。 资料二:
1938年3月丰子恺带着家人到达武汉,在目睹家园故国种种磨难之后,丰子恺在武汉到处奔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有一天他在武昌乡下发现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却仍枝繁叶茂的大树,随后他触景生情,联想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于是,他以这棵大树为题材画了一幅漫画,并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选自丰子恺《大树画册》)
【答案】 (1)文章写一颗国槐从被撞断到复苏直至怒绿的过程,运用了顺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深刻印象。而文章第1-2段又运用了倒叙,先说“那绿令我震惊”这一结果,再说原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被撞断的国槐旺盛的生命力。文章第3-4段又运用了插叙,所插叙的内容既使文章更充实,又照应了上文,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且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2)①文章第2段最后三句对国槐奋力复苏的描写,生动细腻,展现了国槐面对不幸顽强不屈、奋勇向上的生命之美。②看到国槐被撞断“心悸气闷”,看到断槐蹿出绿枝而“惊喜”,看到断槐怒绿而“景仰”,这些抒情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对善美生命的仰慕与尊重,这正体现了作者真诚向善的人性之美。③将残株断桩再现蓬勃气象的自然现象,上升到“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通过议论,赋予“怒绿”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思之美。
(3)同意。(丰子恺漫画中的“怒”和刘心武文中的“怒”都表现了生命向上生长的旺盛气势、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蓬勃气象以及一切善美生命面对邪恶灾难时不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但刘心武文中的“怒”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生命,赞美生命。)丰子恺漫画中的“怒”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还包含着救亡图存的“怒号”,对日本侵略者强烈的“怒言”,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解析】【分析】(1)本文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很有特点,文章写国槐时,按“被撞断-复苏-怒绿”的过程,是按时间先后来安排,运用的是顺叙的写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深刻印象。文章第1~2段先说“那绿令我震惊”这一结果,再说原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被撞断的国槐旺盛的生命力,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章第3~4段又插入三十年前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的事,运用的是插叙,所插叙的内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照应了上文,深化了文章主题,从而使行文富于变化。据此理解作答。
(2)从文章中筛选出能表现“国槐的生命之美、作者的人性之美和哲思之美”的语句并分析作答。如:文章第2段中的“开春后,……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的
这些语句,写出了国槐面对不幸顽强不屈、奋勇向上的生命之美。再如“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中的“心悸气闷”,看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的“惊喜”等,这些都能表现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对生命的敬畏,体现了“向善”的人性之美。再者,作者叙写断树再现蓬勃气象的自然现象,采用借物喻理的写法,由自然现象上升到“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的人生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思之美。答案是多元的,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3)本文和丰子恺漫画中的“怒”都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展现的都是奋发向上的蓬勃气象,赞美了善美的生命强大的内在力量。但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刘心武文中的“怒”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是对生命的赞美,是对生命的思考。丰子恺漫画中的“怒”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不但是对生命的赞美,是对生命的思考。还包含着对国家救亡图存的“怒号”,对日本侵略者强烈的“怒言”,并且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说,丰子恺漫画中“春来怒抽条”的“怒”比刘心武“怒绿”的“怒”的内涵更丰富。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文章写一颗国槐从被撞断到复苏直至怒绿的过程,运用了顺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深刻印象。而文章第1-2段又运用了倒叙,先说“那绿令我震惊”这一结果,再说原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被撞断的国槐旺盛的生命力。文章第3-4段又运用了插叙,所插叙的内容既使文章更充实,又照应了上文,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且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⑵①文章第2段最后三句对国槐奋力复苏的描写,生动细腻,展现了国槐面对不幸顽强不屈、奋勇向上的生命之美。②看到国槐被撞断“心悸气闷”,看到断槐蹿出绿枝而“惊喜”,看到断槐怒绿而“景仰”,这些抒情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对善美生命的仰慕与尊重,这正体现了作者真诚向善的人性之美。③将残株断桩再现蓬勃气象的自然现象,上升到“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通过议论,赋予“怒绿”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思之美。
⑶同意。(丰子恺漫画中的“怒”和刘心武文中的“怒”都表现了生命向上生长的旺盛气势、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蓬勃气象以及一切善美生命面对邪恶灾难时不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但刘心武文中的“怒”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生命,赞美生命。)丰子恺漫画中的“怒”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还包含着救亡图存的“怒号”,对日本侵略者强烈的“怒言”,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结构安排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中章,理解文中,注意辨析文章在结构上的安排,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内容的筛选和归纳理解的能力。考生要从文中找到关键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概括。
⑶本题考查文中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对提供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处进行分析理解。
9.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