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 , 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①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② , 不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潢④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沱江自岷而别(离开) B. 而阔沟以导之(使……宽阔) C. 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耸立) D. 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A
(2)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3)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解析】【分析】(1)A项,沱江自岷而别: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别:分开。故选A。
(2)①佳:好。观:景象、景观。②兹:这。或:或许。盖:大概。
(3)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 故答案为:⑴ A;
⑵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⑶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缭出府城的北,然而仍然在旧沟渠汇合。渚是合江旧亭,是唐人宴饯的地方,名士往往在这题诗。从前没有治理,我开始命令修葺它。我以为船官治事的场所。俯视看水,沧波宽阔,浩渺数里,东山青翠的山麓,与翠竹并立在它的前面,鸣叫婉转,鸥鸟上下齐飞。商舟渔船,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做塘埭来存水,所以陂湖水波荡漾的景观,比其他地方少。假如能够熟悉水利储水,那么蒲鱼菱芡的丰饶,本来不减于芋头的助力。古人大多用所做之事作为装饰,既得益于土地便利,又有观赏乐趣,难道不快乐吗?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古义:你。今义: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病:有害,害处。乎: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