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值契丹侵犯时,又遇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马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
解析:1.“托”假托;“逸”为逃;“盛”为多;倒装句式。
2.“属” 正值;“征发”为征调;“治生”为经营所得;“贡奉”上交朝廷。 【参考译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清泰初年,马全节担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军攻打该城,州兵仅有一千人,兵马都监陈隐很害怕, 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二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们感到畏惧而情绪沮丧。马全节就拿出所有家财赏给士兵,又出奇兵阻击敌人,拼死奋战。贼兵退走,朝廷嘉赏他的功劳,下诏让他到京城,准备予以奖励。
天福五年,授予他检校太傅的职位,调任镇守安州。安重荣叛乱,授予马全节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和安重荣在宗城交战,大败安重荣。八年秋天,因母亲的丧事去职,很快又起复任职。正值契丹侵犯时,又遇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马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开运元年秋天,授予马全节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任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 阳城战役中,他出了大力。马全节刚刚拜任邺都时,因为元城是他的故乡所在县,就穿着白衫到县庭拜见,县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见礼。马全节说:“父母之乡,自然该当表示敬意,不必推辞啊。”故乡人为此感到骄傲。开运二年,授予顺国军节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五岁。追封为中书令。
5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多,被贬为太常博士、潍州监税。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 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是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 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 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京任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 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覦宰相之位;他的弟弟钱惟济担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 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
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遣奏的恩典太多,被贬为太常博士、潍州监税,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6答案:1.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亊而灭亡的原因吗?” 2.如今大王您亲近众小人,逐渐染上邪恶习气,这是存亡的关键,不能不慎重。 解析:1.“辟”,使……回避;“所以”,……的原因;“为”,做。 2.“渍”,沾染;“机”,关键。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南平阳人。通过明经考试做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言行举止多有不当,龚遂为人忠诚宽厚,刚直坚毅,情操高尚。对内向昌邑王直言劝谏,对外责备批评太傅佐相,引经据典,陈说祸福,甚至泪流满面,忠贞正直之言说尽了。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失,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 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直到国人都害怕他。昌邑王曾长时间与骑马的侍从、掌膳食的人吃喝玩乐,赏赐无度,龚遂进见昌邑王,痛哭流涕以膝行走,左右侍从都流出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龚遂说:“我哀痛国家将要灭亡!希望您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我说完我的愚见。”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昌邑王说:“不知道。”龚遂说: “我听说胶西王身边有个阿谀的臣子叫候得,胶西王所作所为和夏桀、商纣差不多,可候得认为胶西王是尧舜。胶西王对他的阿谀奉迎很高兴,曾经和他一同起居,只因侯得的谗言,才使胶西王到这种地步。如今大王您亲近众小人,逐渐染上邪恶习气,这是存亡的关键, 不能不慎重。我请求从郎官中选拔通晓经术有品行有道义的人和您相处,坐下来就诵读《诗》《书》,站起来就学习礼制仪容,这对您应该有益。”昌邑王答应他。
7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 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 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为“给……吃”;“明日”意为 “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式,应为“以(之)告(之)”。
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啊? ”说完,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
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 “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义。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义或主张。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已经知道了。”
8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到来吊唁。
2.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升高以后就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解析:1.句中的第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 “穿着”“戴着”。 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到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前来吊唁,难道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升高以后就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希望聆听更多的教导。”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心思越要缜密;体禄越丰厚,越要慎重,不要大胆索取。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完全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9答案: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把鲜卑打败赶走,鲜卑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到纶氏县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2.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解析:1.“数”,多次;“以\介词,因为;“教授”,动词,教授。 2.“谒”,拜谒;“因”,趁机;“乃”,竟能。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成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 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把鲜卑打败赶走,鲜卑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到纶氏县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没有接受。
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竞能够给李君驾车”
10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解析:1.“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应为“穿”。 2.“即”和“乃” 表判断。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天刚亮时,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还是)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天刚亮时,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老人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更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 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