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树林中可见串珠状落水洞,根据黑色条带状白云质灰岩的移动来判断断层东盘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上升,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下降,判断F2断层为正断层。
F4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以及下石炭岩关组(C1y)地层中,南起于灌阳县水泥厂西侧312.0高地,测区止于恶猫岭村后山脚。断层面走向较平直,在414.8高地东侧山脚观测点的断层面产状为273°∠43°,向西倾伏,断层面可观察到近水平的擦痕,带内为构造角砾岩和方解石脉填充。角砾为灰岩和方解石,胶结物为紫红、白两色方解石以及铁质物质,白色方解石结晶颗粒比紫红色方解石结晶颗粒大,并在方解石颗粒面上发现擦痕,走滑线理(见图3-11 F4断层面),由此推测该断层的形成是先受挤压作用,后经拉张作用,最后发生平移。F4断层是一个
多期运动产物。
图3-11
F6断层:产于罗家坪背斜的东翼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中,近南北向延伸,起于县兽医站北侧,旁切过罗家坪背斜东翼,穿过花生壳山,到410.3高地西侧与F8汇合基本结束,花生壳山西翼被F6错断,表现为F6西侧岩层近于直立,东侧岩层近于水平(见图3-12花生壳山剖面图)。断层带中的岩石遭受强烈的挤压变形,灰岩呈强劈理化,在该观察点测得断层面产状109°∠80°.断层面上可以清晰看到擦痕和阶步,在断层带中方解石雁列脉发育。
- 33 -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3-12花生壳山剖面图
F8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中,断层为南北走向,在348.0高地的下溶洞可见断层碎裂带和断层角砾岩,碎裂带的厚度约30cm,断层面产状为273°∠68°。该断层有逆断层的性质
F10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泥晶灰岩中,起于348.0高地山脚,直到南面通往罗家坪小路上的山坡结束,延伸大约300m,近南北走向,在断层起点处可见明显断层面,大量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灰岩、白色方解石,胶结物为红、白方解石等钙质胶结,附近可见方解石脉发育,胶结灰岩角砾,角砾无磨圆,在断层面上课明显观察到有擦痕和阶步,断层面产状为300°∠41°,走向210°。
F1断层:此断层位于353.0高地的南侧,长约200m,走向近东西,切断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断层通过处可见断层角砾岩,角砾为棱角状,大小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方解石脉发育,胶结物为紫红色的泥沙以及细小岩屑。从被切断的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界线
- 34 -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来看可知F1断层为右行断层。
F3断层:位于电视塔北侧的山沟中,将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的地层分界线错断,错动标志从地貌上明显可见,错断距离约为10M,走向近东西向,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F5断层:将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界线错断,错动标志从地貌上明显可见,走向近东西向,断层过处出现落水洞,在断层面上可见发育的方解石胶结断层角砾,断层带宽约15M。具左行平移断层特征。
下图为断层F1、F3、F5错动位置示意图(见图3-13)
图3-13 F1、F3、F5断层错动示意图
3.2.3 节理
本区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剪节理、张节理以及复合型节理;按形成的时期可分为印支期褶皱前的Ⅹ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Ⅹ剪节理及张节理以及燕山期的Ⅹ剪节理及张节理。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
- 35 -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期褶皱前的节理产状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图3-14 张节理、共轭节理素描图
雁列节理与雁列脉:在测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的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脉充填的雁列脉。规模一般不大,雁列带长一般为0.5~2米,雁列带宽一般为10~30厘米,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根据雁列节理和雁列脉主要反映晚期北北东向挤压的产物。
本次填图实习我们对戴家塘东面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泥质页岩进行了节理统计,共测量了150个节理产状,其节理玫瑰花图(图3-15)。
图3-15
- 3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