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
(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对我校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首先,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认真对本校学生从课内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学生课内外
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关学生的信息。
①、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看,实验班只有56%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44%的学生课外仅沉迷于看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
②、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在学生心目中,课外书就是作文书、连环画之类的书籍,阅读范围单一而狭窄。
③、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从调查结果得出,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坚持少量的课外阅读,且每次阅读量从未超过1000字,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④、学校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借阅率仅有30% ⑤、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 有关家长的信息。
①、40%的家长认识上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学生的阅读情况。
②、50%的家长行动上不支持,都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
③、85%的家长影响力不够,因为绝大多数家长从事经商或体力劳动,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无法给学生以正确影响。
有关教师的信息。
大部分教师疲于应试,布置学生读的几乎全是作文书,且多是要求多看多背,“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
其次,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家长发放了《告家长书》,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特别要求家长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思想等严格把关,确保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书籍。通过征求各位家长意见,从反馈信息看,大家一致同意并表示积极配合。逐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共同督促,促使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第三,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及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我们加强理论、实践及操作方法的学习。学习有关课题知识,教育科研系列培训内容;学习有关小学生课内外阅读指导相关的各级各类文献资料;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课内外阅读的具体要求等。使准备阶段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
(1)、举行开题仪式,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具体过程及措施如下:
(1)、加强宣传与引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支配行动,态度决定高度。在推进课题开展的进程中,促进老师及家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对孩子读书意义的认识是关键,是本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①、提高家长认识。
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帮助,我们采用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阅读,为孩子阅读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开辟绿色通道,并尽可能地提供正确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阅读的好处,让家长懂得阅读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孩子成绩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支柱,腾飞的翅膀。
二是走访学生家庭,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安宁的读书环境。 三是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解班级中成绩优秀学生的阅读水平,用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改变家长传统落后的成才观。
四是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亲子共读,评选优秀读书心得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家长参与阅读,为孩子树立读书的榜样。
首先,“亲子共读”活动是促进亲子间交流的有效方式。“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生活方式,更可以谈的上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受益匪浅。在亲子阅读中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体会亲子阅读的情感乐趣,而且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在与孩子共同阅读中,使家长逐渐体会到与孩子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亲子共读”活动是阅读习惯养成的载体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对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我校以“亲子共读”活动作为训练的一种手段,以“小手拉大手”的家庭模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读书会、亲子共读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不仅吸引着全校师生的投入,也吸引着广大家长的热情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成为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②、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养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一本教材反复学习,反复训练,反复咀嚼。这种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读课文味同嚼蜡,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与灵动,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律动。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成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厚实积累,增强底蕴和后劲,为了人一生的发展。
为了引领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质量观和阅读观,我们大力加强学习和培训。
一是参加活动,学习课题相关资料; 二是组织讨论,学习《课程标准》; 三是自主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
通过学习和讨论,课题组的老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关注阅读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老师们积极主动地踏上了指导学生阅读的研究之路
(2)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要求教师在学期初计划中拟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后反思小结。通过阅读指导课,真正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殿堂。我们的阅读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内容,各班级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年龄特点,兴趣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创造自己的阅读课课型。比如,内容有:听故事,赏美文,说名著,谈体会,演角色,评人物,写心得,比阅读书目等等;课型有:阅读动员课,演讲比赛课,网络读书课,诗词朗诵会,图书拍卖会,班级读书会等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培养了兴趣,获得了方法,养成了习惯, 提高了能力,尝到了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品尝了失败,体验了成功, 经历了精彩,心中涌动着创造的激情,行动的豪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