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上海市金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8 23:57: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9分)

芋老人传

(清)周 容

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②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②。子不佣矣。

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③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④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⑤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④,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⑤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古代散文联璧百篇》)

[注] ①箸:筷子。②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

③不饬:不守规矩。④倾盖不意:意外地发生了交往。⑤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老人延入坐( ) (2)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 (3)辍箸叹曰( ) (4)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独与妪居渡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生为之饱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是芋视乃妇也

D.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 1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2)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20.第③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为官而□□”等四个

“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2分)

21.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类似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请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合奇》序

(明)汤显祖

①世间惟拘儒先生不可与言文。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②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苏子瞻画枯株竹石,绝异古今画格,乃愈奇妙。若以画格程之,几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多用意。略施数笔,形象宛然,正使有意为之,亦复不佳。故夫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圣。自非通人,谁与解此。

③吾乡丘毛伯选海内合奇文止百余篇。奇无所不合。或片纸短幅,寸人豆马;或长河巨浪,汹汹崩屋;或流水孤村,寒鸦古木;或岚烟草树,苍狗白衣;或彝鼎商周,丘索坟典。凡天地间奇伟灵异高朗古宕之气,犹及见于斯编。神矣化矣。夫使笔墨不灵,圣贤减色,皆浮沉习气为之魔。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④。试取毛伯是编读之。

(选自《中国历代文论精品》)

[注]①拘儒先生:指迂阔的儒生。②米家:指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子友仁。③狂狷:《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④乡愿:也作“乡原”。指外有谨愿之名,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

22.汤显祖以戏剧名世,著有“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 》、《南柯记》和《邯郸记》。(1分)

23.用“/”对第①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B.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C.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D.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24.分析第②段列举苏子瞻和米家的作用。(3分)

25.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意境。(3分)

26.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文末提出“试取毛伯是编读之”的理由。(3分)

作文(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所有的杂念阻于心外,生命因此而自在,时间因此而无穷。”

金山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一、17分

1、(2分)人类民族的文化与生活(1分)的本源(或基础)(1分)。 2、(1分)C

3、(3分)“非遗”是人类进化过程中(1分)见证民族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1分)的精神财富(1分)(必须是判断句)。

4、(3分)从普通人对“非遗”的认识说起,是为了引出下文辛格所论述的“非遗”与每个普通人的关联(2分),从而激发人们对保护“非遗”的责任感(1分)。 5、(2分)B

6、(6分)要求:格式2分(标题“倡议书”或“推广‘非遗’倡议书”1分,倡议对象和落款1分),内容4分(具体做法)。字数不满,酌情扣分。 二、17分

7、(2分)海的女儿(或“美人鱼”) 惟妙惟肖(写错别字不给分) 8、(3分)C

9、(3分)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承接上文剪纸是安徒生的艺术爱好(1分),引出下文剪纸是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一部分(1分)。 10、(2分)想象 11、(3分)C

12、(4分)评价角度:“兴趣培养”、“触类旁通”、“人的素养”等。要言之有理。角度1分,内容2分,语言1分。 三、6分

13、(1)世胄蹑高位 (2)关河冷落 (3)峰峦如聚 (4)千载谁堪伯仲间

(5)术业有专攻 (6)无以致千里 (7)香远益清 (8)见贤思齐焉 (多字少字错字别字均不给分) 四、8分

14、(1分)曲牌名

15、(3分)A(错在“肃杀”)

16、(4分)要点:(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五、19分

17、(4分)(1)邀请,延请 (2)参加,完成 (3)停止,放下 (4)显扬,显明 18、(3分)D(连词)

19、(3分)(1)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的事而已呢!(关键词:然则、以、岂独……哉)

(3分)(2)老人话没有说完,宰相震惊急速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关键词:遽、谢、判断句)

20、(2分)背学 失节(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21、(4分)作者用人物传记方式借题发挥(1分),通过记叙芋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1分),告诫世人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六、13分

22、(1分)牡丹亭(或“还魂记”) 23、(3分)B

24、(3分)用绘画之理类比文章之道(1分),说明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而在于自然灵气(2分)。

25、(3分)描述的是流水环绕着孤零零的村庄,寒鸦栖息在古老的树上;山间的烟雾之气缭绕着草和树,天上的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营造出凄清、静谧的意境。(描述内容2分,意境特点1分)

26、(3分)丘毛伯《合奇》书中的选文有自然灵气(或有天地间奇伟灵异高朗古宕之气),有别于当时“步趋形似”的拟古之风(2分);可以洗涤人的“浮沉习气”,有助于形成“狂狷”的性格(1分)。(围绕“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来说,意思接近即可)

作文(70分) 按照2013年秋季高考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5)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附:

《芋老人传》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的事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震惊急速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

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合奇序》参考译文:

世间只有迂阔的儒生不可以和他说文章。耳朵没有听到多少,眼睛没有看到多少,出自他鄙陋、委琐、拘泥的认识,看天下的文章,难道还有文章吗?

我认为文章的奇妙不在于亦步亦趋追求形似。自然灵气,模糊而来,不想却来,奇奇怪怪,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不是平常东西能够用来符合它的。苏轼画枯株竹石,绝不同于古今画格,却更加奇妙。如果用画格来规范他,几乎不能入格。米芾父子画山水人物,不多刻意而为。只用几笔,形象很逼真。假使有意去画,也不会好的。所以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入最高的真理。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和谁一起解读这些?

我家乡丘毛伯选择天下奇妙文章只不过一百多篇。但是奇妙是没有不符合的。有的片纸短幅,寸人豆马;有的长河巨浪,汹汹崩屋;有的流水孤村,寒鸦古木;有的岚烟草树,苍狗白衣;有的彝鼎商周,丘索坟典。凡是天地之间奇伟灵异高朗古宕之气,还能够出现在这个集子中。神奇啊。假如笔墨没有灵气,圣贤气象减色,都是因为内心浮沉习气造成的。有志于千秋事业的读书人,宁愿做进取而有所不为的人(或偏激之士),也不愿意成为外有谨愿之名,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请拿毛伯这个集子来阅读。

sj.fjjy.org

上海市金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u66i2661j58u602x74s2b61z97l7x017m3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