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元宵词二首预习案 时间:2015-1-5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知人论世,学会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对比阅读两首词,并认真阅读勾画预习案的文字材料。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忧国的李清照
金灭北宋,李清照举家南渡,这一段时期,她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等一系
列的变故和苦难,其作品的风格和基调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说她前期的风格以清新婉丽、爽朗明快见长的话,那么沉郁雄浑、慷慨悲壮则无疑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旋律了。《夏日绝句 乌江》这首诗就是她后期的一力作。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乍一读这首言简意赅而又悲壮雄浑的小诗,谁又能想象得到它竟然出自一直被后世冠之以“婉约之宗”称号的李清照之手呢?清黄了翁《廖园词选》评价易安《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时曾作出如此批注:“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我想,倘以此来论本诗也是极为恰切的。显然,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且不论该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单就其铿锵有力的豪壮语气,足以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一个稍有血性、稍有骨气的人,谁不为李清照的浩浩正气和烈烈雄心而拍案叫绝、大呼痛快!所谓站起来金光四射,倒下去四射金光,活着,就要活得昂扬大气,有骨有刚,有声有色;倒下,就要死得壮烈威严,英武慷慨,可歌可泣。这其实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煽在腐败昏庸的当权者脸上,使原本苟延残喘的宋王朝顷刻间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偏安一隅、蝇营狗苟的南宋小朝廷,还有何面目长久地立足于狼烟四起的江山?
再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别人随遇而安,快乐依旧,但词人不能也绝不会苟且从众而麻醉自己,她要做的就是远离那些虚幻缥缈的火树银花,以难以泯灭的忧患情感去舔舐各种苦难带给她的巨大内心创伤!
爱之深、恨之切、愁之烈,正是由于用充满留恋和悲悯的眼神熟稔了故国故土,用丰富的阅历和情感体验了世界世态,才使得李清照在行文走笔之间,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浓浓的情意和深深的眷恋。
(一)1、宋代元宵节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元宵佳节,寄托佳思。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自古为中国重要节日。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庆贺元夕,寄托了百姓祈求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宋代的元宵夜比之前朝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东京梦华录·元宵》“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苏东坡有诗云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2、李清照《永遇乐》写作背景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3、辛弃疾《青玉案》写作背景
《青玉案》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4、诗歌中景与情的衬托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衬托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哀景衬托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乐景衬托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整体感知
1、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而今她竟然“谢他酒朋诗侣”,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
2、找出《永遇乐》中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情景的句子,概括其中隐含的心情。
3、《青玉案》最能体现词人情感内容的句子是哪几句?在原诗中用红笔划出来(点拨:诗歌的一般特点“卒章显其志”)
我的疑问: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元宵节词二首探究案 时间:2015-1-5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学会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与苦闷,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熟读时文,整体把握在15分钟内完成探究内容,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探究一、两首词中的主角分别是谁?请用几个词语准确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探究二、鉴赏两首词如何在元宵节这一特定环境中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主人公?
我的收获: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知识链接】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区分二者,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解析: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次,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请先看对比的例子,如下: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例(3)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 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解析: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再看衬托的例子,如下:
例(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例(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解析: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衬托中,衬体和主体也可以同时出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衬体(五岳、天台)和主体(天姥山,即句中“此”)就同时出现。这就说明,我们不能把两者都出现的诗句一律看成是对比,但是,有一点却是坚定不移的,即只出现衬体而不出现主体的就一定是衬托而不会是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