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导学案编制说明
教材内容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两篇词作是第五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的两篇课文,分别属于第12课,第13课。 两篇词作简述
辛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全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诗人通过写元宵佳节寻找到一位孤高、淡薄、自甘寂寞的美人,表明自己不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高洁品格。
李词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两首词的相同点
1、两个作者都有爱国情怀,在词作中都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永遇乐·落日熔金》不是反映了所谓“贵妇人的哀鸣”,而是蕴藏着极其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
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
两词闻名于世,很大的原因就是能跳出个人的哀愁。 2、两词都是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繁华时间有感而发。 如清照词,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
《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宝”、“雕”、“凤”、“玉”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
3、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李词将自己昔日的年少单纯、天真无邪与今时的形容憔悴、孤独憔悴相比,突出了今日的凄凉愁苦。辛词将众人喧闹的元宵与理想情人的冷清寂寞处境相比,突出了理想情人清醒孤高的品格。
两首词的不同点
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
探究案设计分析
根据两首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此整合为一节课完成。制定了探究案的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孙青 曹真真 审核: 审批: 编号:7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2、学会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与苦闷,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探究题目的设计
探究一侧重于完成目标1、3.探究二侧重于完成目标2.
【知识链接】设计:
解决两个相近鉴赏术语,对比和衬托。这两个词语在一定范围内含义有重合。例如
《青玉案》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这样的反衬首先需要两相对照(对比)才能实现。
预习案设计分析
为了完成探究案,预习课上首先完成背景资料的介绍。
课前中华美德故事的设计是因为李清照是婉约词宗,学生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容易只停留在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上,但实际上,这首词深隐着作者浓烈的故国之思,所以能打动和李清照命运相似的流离人们,所以补充了能显示她爱国情怀的材料。
预习案的学习目标2比较探究案发生了变化:知人论世,学会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元宵节的欢乐热闹反衬出情感的哀伤、幽怨。这个目标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熟悉相关背景资料,熟读词作。情与景的分析难度较小,学生相对熟练,两篇作品也非常典型。
预习案三个思考问题都是希望能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第一题引导学生,根据背景材料和词作了解词人当时的具体处境,第二题引导学生走进当时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感受两位作者心情与环境构成的反差。第三题,通过准确地找到具体的词句,通读全词,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