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在课堂闪耀
义宁镇二小 韩春燕
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引导是关键。——学生自悟不力,所得情感游离于课文之外,需要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词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须研读,挖掘文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课改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放眼世界,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让你觉得心胸开阔,这就是语文;无边的大海烟波浩淼,让你觉得激情澎湃,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让你觉得生机勃发,这也是语文;语文是滚滚黄河,是那令人惊叹不已的埃及金字塔;语文是巍巍长城,是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月球……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小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涵养学生的人格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
下面我就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
1
上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细读品味,理解人品。”上。
第一步:设疑:题目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怎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呢?学生围绕这两个重点问题去思考、讨论。
第二步:交流:对美丽的品读,并穿插关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的镜头,同时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先观察后描述。这样设计的好处:A.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B.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C.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人品。
第三步:总结:居里夫人的美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外表关和人格美。其人格美更是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从而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这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具有健康的人格对一个人成长多么重要.
第四步:拓展延伸:给美丽下定义!再一次理解真正的美丽。
在“拓展迁移,结束全文”时,我让学生在前面直接和间接认识、体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的基础上,媒体展示居里夫人的照片,并配以爱因斯坦等人对其美丽评价的文字,加深认识。
最后,让学生谈做人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谈论时,可结合自己对居里夫人掌握的有关材料谈,也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谈。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唤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伙伴关系,使学生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2
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新课程改革虽距“山花烂漫时”还路漫漫兮,但蓦然回首,“她”俨然“在丛中”笑意盎然。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