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本课题拟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4年7月——2014年12月
组织学习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二)实施阶段 2015年1月——2016年12月
确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重点,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三)总结阶段 2017年1月——2017年7月
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鉴定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阶段,我们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的相关工作。
1、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研讨、明确本课题《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的内容、意义、措施、方法等。研究对象确定为初中两年教学所对应的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等内容。物理实验是利用实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要达到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具备分析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实验,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等,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课题组结合教材实际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凝聚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解决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问题,对每一个实验的开展体现出创造性,有新意,效果好,有效促进物理教学。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小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装置、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通过研究与实践要让每一个实验的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原理清楚,效果更好。
2、让大家明确研究的任务,并明确进行分工。王树青:课题组长,具体承担课题规划,负责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制定、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刘建志主要整理各成员的积累材料、整理改进的实验; 杨宜平负责设计实验方案、整理改进小实验的方法; 杨江连负责记录整理研究小结。要求所有成员亲自参加课题实践,积极参与研究,不断积累,及时整理、归纳研究的成果,并参与撰写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寻找机会,参加各个层次的听课、评课活动,收集积累相关实验教学的经验,诊断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收集案例,结合教材和我校学生实际,制定计划,分工协作,收集素材,整合资源,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逐一对每一个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对过去的作法进行反思,并开展调查,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进一步研讨汇总,有序开展研究活动。
3、聆听教研部门的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借鉴校内外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听课、查找文献等,进一步反思、梳理、归纳,积极认真听取初二、初三所有物理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深入交流探讨,理清探究思路。
4、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对适合利用小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我们将小实验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制作型,如:制作小孔照相机、潜望镜、自制乐器、自制温度计、水气压计、橡皮筋测力计、潜水艇、水果电池、水火箭、制作指南针、电磁跌等;一类为应用研究型,如:利用铅笔体验骨传导、利用钢尺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测量自己的步行速度、利用水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纸锅烧水、筷子提米桶、巧找重心、利用吸盘测量大气压的值、利用饮料瓶体验浮力的大小与排水量的关系、利用饮料瓶研究气体做功等。共确定下了25个小实验进行研究。
5、基于《制作小孔照相机》、《利用吸盘测量大气压的值》、《利用钢尺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测量自己上楼的功率》等案例,进行了从实验器材选择、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研究。
八、 本课题开题以来初步的研究成果: 1.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到具体操作,最后观察现象,总结规律,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整个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通过利用开发小
实验教学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手、动脑的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做些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体现学习主体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探究性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物理素养。
3.培养了学生课后勤做小实验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应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它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个人专业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