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重复精度
同步带传动是具有中间挠性件的啮合传动。带齿与轮齿的啮合是一种在节距相等下的嵌合,其动力是通过齿之间的法向力和轮齿顶部与带齿根部的摩擦力以及带齿的弹性变形来传送的。同时同步带传动又具有类似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由此使同步带传动的啮合具有较复杂的性质。[2]
我们还没有找到同步带重复精度的校核计算方面的资料,只无法进行校核,但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减少多边性效应,从而减小节距误差,较小累计效应。 1.选用闭环伺服电机系统,控制性能更好,低速时不会出现振动现象,但价格较高;2.齿数适当减小,但是受行程约束,效果不会明显。
12 工作台的装配
由于软件学习的过程较为急促,有些功能没能很好掌握,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最终也能将工作台的装配体装配完成。
在零件图完成之后,根据设计的过程和设计要求对工作台进行装配,由于工作台的结构特点,需要选择一定的装配顺序和装配的操作方法。因为具体的装配过程复杂且细节太多,这里主要叙述装配零件的顺序。
因为每个零件的尺寸和连接轴孔的尺寸均是在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完成的,所
[8]
以在对工作台的装配过程中主要是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它使得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建行为更为简单。
工作台的装配顺序主要是先选择与电机相连的轴作为基准件(固定),一次添加键、带轮、套筒、轴承使之配合完成之后,添加另一端的轴,使之满足两个带轮之间的几何关系之后,在依次添加零件与之配合。通过装配体特征中的皮带/链工具根据带轮的外径直径生成皮带。因为在实际中,箱体应该为固定件,那么在导入箱体的下部之后对其固定,同时使常州浮动。
通过选择配合关系使轴承和箱体固定,添加箱体上部,配合完毕,添加螺柱将两部分箱体固定,再添加蘸圈和轴承端盖将箱体密封起来。到这里装配图基本上已经完成。
添加导轨并将之与箱体配合固定,将滑块添加在导轨上,将工作台面结构与滑块用螺柱固定。那么工作台面可以通过滑块在导轨上直线运动。装配体完成如图9所示。
18
图9 皮带传动工作台装配体
得到皮带传动工作台的装配图如图10所示,具体装配图见附录图1—10。
图10 装配图
19
12 心得体会
紧张的课程设计终于结束了,虽然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但是我和我们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在当天把装配图给完成。虽然整个工作台的设计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有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但是在整个四个星期的课程设计时间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所以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收获颇多。
下面主要是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没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收获。
第一次因为作业熬夜,最终还没有按时完成老师给的任务,这让我不得不反省自己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同时在和组员之间的工作分配上需要更好的协调。由于之前的英语考试,几乎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在复习英语考试上,所以花在课程上的时间比较少;同时对课程设计的设计复杂程度认识不够,因为在课程设计之前学过一门《精密机械设计》的课程,感觉大部分内容能够通过课本上的内容来完成,但是不然,在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发现许多的内容在课本上没有,需要自己去差许多的资料和书籍。比如联轴器的设计、电机的选择、同步带的设计、导轨的设计等内容在课本上没有或者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法。那么这些内容需要去查找资料,通过学习之后再进行设计,需要很多的时间,其次我们选择的传动方式——同步带传动的计算量较大,由于题设的要求使得计算较为困难。同时,同步带轮不是标准件,在画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需要注意安排好时间和掌握好课题的内容。
在整个课题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皮带的画法,因为皮带不是标准件,而用软件的工具画出来的只是一般的皮带,不能实现传动的功能,这几使得整个工作台装配好了之后不能动。在网上很少有关于同步带的画法的资料,所以这个问题没能解决。其次,没能用机械的方式来达到传动的回程精度,只能考虑用控制电机的方式来尽量提高皮带的传动精度。
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是,通过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感谢学校图书的电子全文库,可以不用直接去借书,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我需要的书籍,通过图书馆的电子全文库,下载了专门关于联轴器的设计,同步带的设计,电机的选择等书籍。虽然没有把每一本书都看完。但是,通过对这些书籍的学习让我掌握了许多机械方面的知识,使我的机械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我的搜索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我对SolidWorks软件的掌握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
虽然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足之处,也有可取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课程设计,也不仅仅是学习到了这一部分的知识,而是我们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对学习新知识方法的认识,对自学能力的认识,对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以及合作队友的认识。不管怎样,我在这次课程设计之后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要感谢指导老师的讲评和指导。
20
13参考文献
[1] 浦昭邦、王宝光.测控仪器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编写组.联轴器结构图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3]http://www.51sole.com/g.aspx?q=??°??·???è£?%
E6?o?¢°&show=noimg&size=30&t=&area=&model=&sts=&stsNO=&brand=&filter= . 2010年6月21日
[4] 施高义、唐金松等.联轴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5] 许贤泽、戴书华.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 谢铁邦、李柱等.互换性测量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7] 王巍.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王军.SolidWorks2007基本操作与实例进阶.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7 [9] 方文中 同步带传动——设计·制造·使用.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10] 薛澄岐、裴文开.工业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1] 金清肃,杨晓兰等.械设计课程设计: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2] 何少平,李国顺等.机械结构工艺性.长沙市: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14 附录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