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社会研究方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城市贫困问题”研究项目中,城市的贫困者个人或家庭是该项社会研究的 A.研究主体 B.研究内容 C.研究对象 D.研究方法 答案:C
考点:1.1.3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解析:社会研究的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的对象则是是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范围中的人和社会单位。例如,一项以“城市贫困问题”为题目的研究项目,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城市中的贫困者个人或家庭,而其研究内容可能是城市贫困问题的状况、原因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2.对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是社会研究的 A.研究方式 B.方法论 C.具体方法 D.分析技术 答案:B
考点:1.3.3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解析:所谓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
3.对离婚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全面的社会调查把握当前社会中离婚现象存在的状况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属于 A.态度调查 B.现状调查 C.因果分析 D.对策分析 答案:B
考点:1.1.3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解析:尽管每项社会研究都有特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不同的层次。所谓“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的调查;“态度调查”是指调查人们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态度;“因果分析”是对导致某类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预测分析”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将来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对策研究”则是在对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后,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政策行动建议。
4.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研究类型是 A.描述性研究 B.应用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D.探索性研究 答案:D
考点:2.2.1探索性研究
解析: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研究问题及调查对象的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以便为此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5.关于普查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第 1 页 共 10 页
A.结论确定 B.调查项目多 C.形式比较规范
D.耗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多 答案:B
考点:2.3.1普查
解析:普查的主要特点:(1)结论确定;(2)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精确性;(3)调查项目少;(4)工作量大。普查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理,且耗时较长。由于普查的工作量大,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因此,除政府统计部门外,一般的社会研究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6.关于社会研究定性方法的优点,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精确的计量 B.耗费的时间更短
C.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D.研究的标准化程度高 答案:C
考点:2.4.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解析:定性方法虽有其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本质的突出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7.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态度和其他“偏好”往往会对选题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属于选题的 A.重要性标准 B.新颖性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主观标准 答案:D
考点:3.1.2选题的标准
解析:选题的主观标准是指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趣和其他自身的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的标准。
8.研究项目中包含的具体研究事项,被称为 A.研究层次 B.研究内容 C.研究范围 D.研究对象 答案:B
考点:3.1.4选题的过程
解析:研究内容,是指研究项目所包含的具体研究事项。
9.关于社会研究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性关系
B.社会现象之间没有共同变化的情况,也存在因果关系 C.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是“前因后果” D.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不能用常识去判断 答案:C
考点:4.1.2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与层次
解析:研究者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推测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两个社会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共同变化的情况,即当一个现象出现或发生改变时,另外一个现象是否也出现或有相应的改变。其次,两个社会现象发生的时间上先后顺序,按照“前因后果”的原理去确定其因果关系。最后,按照已有的理论和常识去判定两个具有共同变化效应的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10.通过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推论总体情况,这属于社会研究的 A.经验归纳原则
第 2 页 共 10 页
B.抽样—推论原则 C.演绎推理原则 D.假设—检验原则 答案:B
考点:4.2.1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解析: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1)经验归纳原则: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总和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2)演绎推理原则:是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
(3)假设—检验原则:是指研究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 (4)统计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要发现社会运行的统计性规律。
(5)抽样—推论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对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11.对难以找到总体的吸毒者、城市散工等进行抽样,最合适的方法是 A.方便抽样 B.雪球抽样 C.配额抽样 D.判断抽样 答案:B
考点:5.2.4雪球抽样
解析:雪球抽样也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雪球抽样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如城市中的散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吸毒者等。
12.针对测量概念的特点,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 A.概念化 B.操作化 C.资料收集 D.资料分析 答案:B
考点:6.1.2测量过程
解析:一般来说,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13.如果数据中缺失值所占比重不大,如在3%-5%之间,常用的处理方法是 A.可以考虑删除缺失值
B.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C.可以采取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 D.可以采用加权方式赋值 答案:A
考点:6.3.2建立指数
解析: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1)如果数据中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如在3%-5%之间,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2)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3)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
14.“社会阶层”的测量工具只包含受教育程度这一个指标,该测量工具明显缺乏 A.内容效度 B.表面效度 C.校标效度 D.复本效度
第 3 页 共 10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