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拉萨市名校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4:29: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拉萨市名校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鸡的短腿、正常腿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让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鸡的短腿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B.亲本短腿鸡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基因突变所致 C.若群体中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3/4 D.若后代中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短腿鸡占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干信息“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可以推知:鸡的短腿为显性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A错误; 亲本短腿鸡为杂合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

控制短腿的基因纯合时个体死亡,群体中短腿鸡全为杂合子,正常腿鸡为隐性纯合子,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1/2,C错误。

假设鸡的短腿、正常腿由A、a基因控制,后代中有2/3短腿、1/3正常腿,则A基因的频率为1/3,a基因的频率为2/3,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A(致死)、4/9Aa、4/9aa,所以后代中短腿鸡占1/2,D正确。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抗原都是外来异物或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敏反应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所以C正确。 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A.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大 B.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C.衰老的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萎缩 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而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2、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等过程,都要受基因的控制,其中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详解】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转运效率就越低,A错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分化有利于形成专门化的细胞,从而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增大,C错误;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也受外界因素影响,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就是一段DNA分子 C.不同基因上带有的遗传信息相同 【答案】D 【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并不是任意一个DNA片段都是基因,A错误;基因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例如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B错误;不同基因上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以带有的遗传信息不相同,C错误;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

5.下图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可进人大肠杆菌

B.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A中放射性增强 C.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子代大肠杆菌进入A中,进而使A中放射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没有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强。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

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可以进入大肠杆菌,A错误;

B、保温时间过短,部分侵染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会导致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B正确;

C、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

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进而使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错误。 故选B。

6.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故A项错误; B.若a为核糖,则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B项错误;

C.若m为尿嘧啶,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因此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C项正确; D.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说明该核酸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必为核糖,故D项错误。 故选C。

7.下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五碳糖是核糖 B.互补的碱基对通过肽键连接

C.DNA分子双链按照同向平行方式盘旋排列 D.五碳糖与磷酸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遵循A、T配对,G、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

DNA分子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A错误;互补的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B错误;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C错误;脱氧核糖(五碳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正确。 【点睛】

拉萨市名校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vm419loha2p7v43zg0p6rgfk15t3500h7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