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
关于作者: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导读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气氛(fē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 ....B.燕国(yān) 月氏(zhī) 箜篌(kōnɡ hóu) 讽谏(fěng) .....C.氤氲(yūn) 唱和(h?) 拈花(niān) 老妪(yù) ....D.菜畦(qí) 幽咽(ya) 樊川(fán) 放诞(d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府邸(dǐ) 整饬(shāng) 放诞(dàn) 沉溺(nì) ....B.剥削(xuē) 支绌(chù) 纨绔(kù) 吐蕃(bō) ....C.诙谐(xi?) 对峙(zhì) 媲美(pì) 伶俜(pìn) ....D.作祟(suì) 要塞(sài) 单薄(bó) 堆砌(qia) ....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狷介 繁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复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
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想像 赌搏 艰深 历精图治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 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 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
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8.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广东高考)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9.填空。
(1)都人回面向北啼,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 (7)纵有健妇把犁锄,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 (9)田家望望惜雨干,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春分草又生。 10.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杜甫在长安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2).杜甫为什么写《奉增韦左承丈二十二韵》?
(3)怎么理解“他想东去大海,恢复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可是又舍不得离开终南山下的长安”这句话的含义?
11.阅读课本第17页第二自然段——第18页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3).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分析一下杜甫这一阶段的思想状态?
(6).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
(7).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
(8).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这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