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6)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4.(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6)“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1
5.(2019福建三明二模,26)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6.(2019安徽合肥三模,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7.(2019广东江门一模,2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2019山东青岛一模,26)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2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12.(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6)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B.民主意识的萌发 D.理学思想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13分)
3
14.(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答案与解析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 ——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
1.D 解析 晋初的做法旨在巩固统治而不是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晋武帝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其措施不在于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内部治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分封的出发点是利用同姓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强化统治,故D项正确。
2.C 解析 题干中图1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2反映的是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民族“烙饼”的制作技术,据此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
3.D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
4
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D项正确。
4.B 解析 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建制”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故C项错误;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D项错误。
5.C 解析 “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才最终完成,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可知是商业信用体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6.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四书五经,故A项错误;材料“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说明传统孝道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是在汉朝,故C项错误;材料“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不能说明统治政策开明开放,故D项错误。
7.C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文献,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属于仁政,但未出现与其他朝代的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病坊”救助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可知,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不能扩大为唐朝“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故D项错误。 8.A 解析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前就有,故不是“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9.C 解析 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故B项错误;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故C项正确;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10.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大舰)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商人的“垄断”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了稻米商品化这一现象,不能扩大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故D项错误。
11.C 解析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中李约瑟所肯定的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