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0:12: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张建辉

(精英未来学校 石家庄 050000)

摘要: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特征及其优势,使其有助于改变现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众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与本校赵静老师尝试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概念、特征、优势,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赛场上的“怪事”》单元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的数学学习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有幸于2009年7月参加了由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其间对基于项目的学习有了初步了解。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要倡导的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伴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广泛开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课等学科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能不能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基于项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者与本校同事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在此共享,以期对广大同仁有所启发。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概述

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等三大理论为基础,提倡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一)什么是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二)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要特征

实践表明,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多种特征:

1.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项目中独特而又相互联系的各种任务,最终形成一个或一系列作品。 2.将学科知识、概念、原理融入到项目任务当中,学习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个性化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了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

3.关注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

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单纯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则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该项目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密切合作,每位成员共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交流互动。

5.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基于项目的学习能促使师生与广大的社区进行联系,学生的作品,如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文献资料和学生的最终作品都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综合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这些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有计算机实验室、超媒体、图像软件和远程通讯等。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适应于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方式参与和验证他们的知识学习,适合各种各样的智力技能(如肌体运动技能、图像技能)的学习,也能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2.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锻炼学习者“学会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允许学习者自己选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调节学习活动,这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锻炼学习者“学会学习”,顺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推动剂,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经历,学生能够建构自身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如下的程序来实现的:学生确定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问题进行研究,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合成信息,并将新获得的信息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由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允许学生建构并生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知识建构,更有利于学生在应用时进行知识迁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厌学现象普遍发生

我国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厌学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不愿做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界压力下被动、机械、应付式的学习;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常是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二)班级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面向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情各不相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符合倡导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当今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传统教学使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没素质”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教师手舞足蹈的表演,滔滔不绝的演讲,学生被动观看。教学中,学生课上死记硬背教师传授的金科玉律,课下生搬硬套做练习。这种教学不仅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大量“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没素质”的工匠、产业工人,助推中国成为工业大国;而无法培养出诺贝尔获得者、世界级的大师,使中国成为知识强国。

三、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

意识到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优势,有感于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众多问题,从2009年9月开始,笔者与本校赵静老师尝试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基于项目的数学学习研究。并在石家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主讲老师刘海生指导下,开展了基于项目的数学学习实践,并由赵静老师成功的进行了《赛场上的“怪事“》单元教学(《赛场上的“怪事”》单元设计方案荣获河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评比三等奖)。

(一)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本单元是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意义。

(2)知道怎样得到一个圆的周长。

(3)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4)知道π表示的意义。 (5)了解π的发展史。 (6)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索圆的周长公式

(2)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流程全部放到教师博客上,学生人手一机进行学习。这样,学习进度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拓展为全天制的学习,学生课上学不完的可以回家完成。

教学流程具体设置如下:

1.第一阶段:开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1课时)(课堂剪辑) (1)学前漫谈:让学生就圆的周长有关知识进行简单交流,粗略了解学生“已知、未知、想知”情况。

(2)填写“课前提醒”,约定自主学习的课堂纪律。

(3)学前考察和学前自评:主观考察和客观考察学生学前的已知水平,帮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需求。学生以自我评价的形式发表到博客评论区,老师可以直观看到每个孩子的水平和需求。同时,孩子们还可以以回复的形式进行网上答疑。

2.第二阶段:揭示并初探单元问题(2课时)

(1)揭示运动场上的“怪事”问题情景: 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开始了,安可和吉米也充满激情的参加了比赛。 200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的等待发令枪的响起。这时安可发现:同时参加赛跑的几名运动员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在最外圈的运动员总是站在最前面,而在最里圈的运动员总是站在最后面。再接下来的400米赛跑时也是这样,运动员们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真奇怪!同学们,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2)提出问题

◆起跑时,运动员们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起跑时,运动员之间的距离差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果你是裁判员,起跑时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该怎样确定呢?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发表到博客评论区,学生根据需要参考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支架。

(4)集体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5)评选最佳评论,将最佳评论在教室墙壁上和博客上展出。 (6)每日小结:填写自学天地(1)

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xgsx7zb3f0wk4s3w2d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