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2.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最优化理论B.认知结构的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 C[解析]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先后发表了《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理论专著。他通过教学实验完整地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理论,构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
13.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
- 33 -
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14.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D[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15.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 )。
A.初等教育B.平民教育C.普及教育D.义务教育 C[解析]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前景教育原则: 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2.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分科课程: 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4.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
- 34 -
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简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 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 (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 (4)板书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2.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答: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在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4.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分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要求。 。[参考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一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
- 35 -
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这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要求教育者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这要求教育者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 3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