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产权等多方面的因素,地方戏剧本创作人员锐减。有才华的作家有的转行、有的搁笔。剧团本身吃老本,只靠一些传统的剧目惨淡经营。无法创新剧目、发展市场,就不能吸引观众,造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日薄西山的景象,如何使产生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固守住植根其间的民众并争取更多的民众,如何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需要从全局视野来进行战略性思考的问题。
三、地方戏的价值及其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产物,是一种文化有机体,同任何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某种文化品种的消失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地方戏走向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地方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首先,是它的德育和文化价值。戏曲,是历史的活化石,蕴含着中华民族千万年流传的历史信息;是传统文化的年轮,口口相传记录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人辨忠奸、明善恶、辨美丑的道德教化;是精忠报国、孝顺父母、追求自由和爱情、匡扶正义、扬善惩恶等等的精神载体。地方戏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背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戏的内容还反映了当地的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因而,一些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成了民俗学的重要素材。其次,是它的戏曲学价值。是戏曲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地方戏的差异虽然表现在舞台艺术、文学形式等各个方面,但主要的差别是声腔的不同。同一声腔系统,因流布地域的方言差异而产生了不同流派,“这些流派的分布与方言的分布在地域上基本上是重合的”[3]。因此我们说通过方言研究可追溯戏曲的流变,方言研究应是戏曲史研究不应忽视的一条途径。此外,地方戏曲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成为戏曲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它的语言学价值。“地方戏既是汉语史研究材料的重要补充,也是方言研究的宝贵素材”[4]。总之,地方戏蕴涵着巨大的人文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它们是无比珍贵的文化物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保护。
(一)财金与政策支持
在剧团的发展和剧种的保护方面,政府部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办文化,不是大包办,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在政策、资源上保护、扶持。目前,许多国有剧团由原来的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不仅创排新戏力不从心,甚至连演职人员基本工资都很难保证。对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在视财力逐步增加差额拨款额度的基础上,要
5
保证剧团重点剧目的排练经费,重奖优秀艺术人才,帮助企事业单位与剧团“联姻”,号召社会各界对剧团进行捐赠。另一方面,要将剧团创排的剧节目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由政府出资购买给老百姓免费观看,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帮助剧团增加经济收入。
淄博市近年来给予了五音戏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加大对五音戏的保护措施,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建设文化大市纲要中提出加大对五音戏的保护力度。2004年,财政给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人员工资、专项拨款等200多万元。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淄博市文化局给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2万元的普查经费。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投入10万元,将优秀剧目制成VCD光盘,并举办了大型五音戏交响音乐演唱会。为扩大五音戏的知名度,淄博市人民政府自1986年至2002年累计拨款30万元,推出了五音戏《腊八姐》一剧,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使五音戏获得了新生。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淄博市每年还将为五音戏筹集 200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保护和促进五音戏的继承与发展。
有人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而一旦戏曲与剧种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市场链,戏曲与剧种的发展生态将逐渐恢复。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戏曲有它的特殊性。如果地方戏没有政府的适度支持,而是盲目无序地推向市场,那只会加速地方戏的消亡,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五音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把地方戏当作产业发展
上文说过,随着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兴起与兴盛,戏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困境不单单只是在五音戏,其它地方戏也处于十分窘迫的局面。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地方戏的生存和发展就不会有坚实的依托;完全依赖政府,地方戏就会丧失遭血的功能,也就不会有活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观众、失去市场,走向消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最终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仅靠政府扶持是不行的。因此,地方戏应该在政府的适度支持下,走品牌化、产业化的道路,将地方戏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经营。把地方戏作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来抓。现在有的剧团扎根农村,跟城市格格不入;有的剧团活动于城市的各大剧场、剧院,很少涉足农村。其实从观众群体方面讲,城市和农村都是戏曲的大市场。任何艺术形式,做不好市场,就不会有好的出路和发展。淄博市五音剧院已经改变了以前“等、靠、要”的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不断提高其开拓演出市场、闯市场的能力,
6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剧团还重视戏曲人才培育,推出剧种的代表人物,发挥明星效应。在新戏《云翠仙》中,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就启用了大量的年轻演员,给演出带来了勃勃生气,这也是《云翠仙》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建好一批戏剧演出场所,并以此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观众圈。要在“以节兴戏”方面多做文章。在各行业合作日益广泛的大形势下,由政府牵头举办跨地区的戏剧艺术节,打造强有力的平台,对戏剧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利用,不仅可以借此打造城市品牌,而且对于地方剧种和地方剧团,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与互相促进的机会,必将对地方戏剧振兴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培育戏剧观众
观众既是演员的衣食父母,也是地方戏得以生存的保证,没有了观众地方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了观众地方戏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首先要普及戏曲基础知识,唤起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缩短地方传统戏曲与年青一代的距离,培养新一代的观众,有了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戏曲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淄博市将与有关院校协商,尽快开办有关五音戏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编写五音戏教材,并在周村和博山两区内各选一所小学开展五音戏的教学试点,同时出版一批有价值的五音戏音乐研究和剧目研究的刊物。五音戏还走进高校课堂,面对面地与山东经济学院的大学生们做了一次亲密接触。由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同时,五音戏的优秀演员穿插以精彩的客座演出。演出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反响,表现出对五音戏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对五音戏满怀期待:“没想到咱山东的戏曲也能这么好听。五音戏作为咱们山东的优秀文化,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观看,来欣赏!”此次五音戏走进高校校园,反映出古老的五音戏在年轻观众中蕴涵的巨大潜力,增强了五音戏艺术工作者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信心。还要加大对优秀剧节目的宣传力度,让观众了解戏剧、亲近戏剧;让观众养成买票看戏、文化消费的习惯。
(四)创新决定剧种的未来
戏曲形成自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戏曲与戏曲剧种所形成的稳定性结构特点,奠定了戏曲的生命基础,使戏曲消解、消亡不那么简单,除非它的文化基础丧失。但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创新、变革相对的不那么容易。但是,再困难也要去做,改革、创新是地方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戏曲需要精品,而无疑具
7
有创新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从而成为民族精神记忆的宝贵财富。与传统五音戏相比,《云翠仙》在音乐、服装和舞台美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五音戏的音乐大多只有在演员演唱时才会出现,而配乐的乐器也仅仅是二胡、小鼓、小锣等。《云翠仙》不但增加了大量的背景音乐和串场音乐,而且首次将交响乐引进到五音戏中。在服装上,该剧的服装不再是大褂云袖,重新设计的服装不但极具时代美感,并且很适应年轻人的审美眼光。在舞台美术方面,《云翠仙》在国内首先将自动化的舞台场景、绢画式的舞台背景以及变化莫测的灯光效果结合,引入到戏剧演出当中,场景、灯光的变换全部用电脑操作,不但使得五音戏从“庄户戏”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的节奏中,高科技的融入,也使得这台五音戏产生了歌剧般的舞台效果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地方戏戏在时代能创新、出精品,将实现自身历史性的变革过渡,也将进一步实现地方戏自身的文学艺术价值。对于新世纪的戏曲、戏曲剧种而言,提高戏曲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求创新,仍是我们戏曲创作繁荣、戏曲剧种发展的根本。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地方戏的生存、发展;从这一角度思考问题,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戏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面对其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地方戏是众多艺术形式的一种形态,也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形态。是长长的艺术生态链中的一环,而且还可能是比较基础比较重要的一环。自然界中,生物链条上某一个物种的消亡、某一节链条的断裂会给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同样,在艺术园地中,不同的艺术形态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首先,不同的剧种在形成过程中与形成后,互相之间颇多交流与借鉴,彼此不是阻绝与隔离的,而是有竞争、开放的,这使得剧种发展保持一种优良的进化机制。其次,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戏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态要想保持民族的文化基因,都从地方戏中吸取着营养。如果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地方戏消失了,这最基础的一环断裂了,我们很难指望其他的艺术品种能够在保持民族化基因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因此,阻止或者至少延缓地方戏自生自灭的进程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认识上,我们应该把保护地方戏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角度来对待。要有多元化的文化观,不能把西方文化看成世界性的、高雅的,把我们民族地方的文化看成俗的、低级的,每个剧种要用自己自然成熟的系统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地方戏的渐趋式微有其先天的内部特点的制约,更加深层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尝试对地方戏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