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10 D.A.A.B.B. D.D.C.B.C. 二、材料阅读题 (共4大题,共80分)
11、(1)新教徒反对以“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革命,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但新教教义推动人们探索自然、独立思考、重视实践和实用,又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新教在宗教改革时期对科学革命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双重影响。(9分)
(2)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挣脱了教会权威思想束缚,推动人们探索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对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2、(1)态度一:喜悦(欢迎)(1分)。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分) 态度二:愤怒(反对)。(1分)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2分) (2)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2分)
(3)现象:俄国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工业发展)。(3分)
关联: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4分)
13、(1)内容: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4分)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4分)。
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8分)
(3)理解: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2分) 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前推翻了幕府统治,维新中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全面学习西方,使日本迅速崛起。
中国——没有扫除旧势力,依靠无权的皇帝,改革中,没有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4分)
(4)内容:①设立新机构;②制定法律;③变专制为立宪。(4分)(任意两点给4分) 论证:①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②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
③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6分)
14、(1)表现:不撤旧衙门;不抑制君权,赋予君主大权;尊孔学为国教。(6分) (2)原因:康有为个人学养不足,对儒家经典随意描画。(2分)
(3)缺少群众基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不彻底;领导者缺乏政治经验。(6分)(4)成熟的领导力量;完善的理论指导;坚实的群众基础等。(4分)(任两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