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课堂对学生有指导。不能说下课了,教师讲完课了,学生的学习就结束了。是有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有教师的教学,教师教学只是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与指导,不管是在课堂教学的前还是后,学生学习都是存在的,只是它并不依存于教师教学。课堂上的教师教学,除了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学科习题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给予指导。比如,对于课堂前的预习,教师可以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生如何在课前自学这些教学内容;对于课堂后的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总结,如何把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习题和生活实践之中。只有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引领和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时,课堂才能有效高效。
第三,要让课堂对教材有拓展。
第四,有效提问,进行科学地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4. 反思之处
对教师 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课堂里的“情绪体验”、“高阶思维活动”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滴水石穿),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要有明显效果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第三章: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深入——关注课堂的“民主”与“生成”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1. 什么是民主课堂
民主课堂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具有相同的权利,即民主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愿参与课堂学习,并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
针对有二,第一是被忽视的学生,第二是厌学。
需要民主课堂。民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所以民主和平等是联系在一起的。
5
民主课堂针对课堂教学中被忽视的学生,针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发展机会。 2. 学生为本: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1 )解决厌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课堂首先要解决厌学问题,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内容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直观体验。
( 2 )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很多教学表面上面向了全体学生,但并不估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些家长认为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不公平,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孩子的天分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需要分出不同的班进行教学,这样教和学就统一了。现在是,一个班什么样的孩子都有,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中间,其实是耽误了学习能力强的,又舍掉了学习能力弱的。连孔子都说“因材施教”,家长狭隘的认为教育的公平就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根本不知道老师不可能按照每个的特点进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原则:
( 1 )恰当的学生观(别把学生看扁了)
皮埃尔·居里反应迟钝是否笨?华罗庚初中时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
( 2 )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差异可以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三种。
第一,教学方法类——在一个教学群体内采用分组的办法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
第二, 课程选择类——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对学校要求比较高)。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6
教学组织类——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功能的变化是同步的。
教师在被互联网脱卸下沉重的知识外衣后,只能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来和学生相处。学校的未来图景应该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这些至少基本上都可以由电子的或机械的替代物来提供。
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带进教室的对生活、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热情,并且能在学生身上激发出这种热情。教师的作用正在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持者转变。教学正在从“圈养式”走向“游牧式”。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根据学生反应临场发挥,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 针对的是预设性课堂 。
2. 学生为本的体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天生有创造力么?
生成性课堂是针对师生互动提出来的, 如果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总是预设好了答案,引诱学生,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创造力。在基础教育中对于那种预设好答案的教师往往学生回答不是自己心目中问题的时候,就让学生坐下,说再好好想想,或者再听听别人怎么说,根本也不追问啊,教师不追问怎么能引导学生思考呢,你让学生坐下就意味着终止学生的思考空间。而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老师做这个反应的时候就是回答得不对,老师的答案是唯
7
一的,而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这就是抹杀了丰富而追求单一,长此以往,谁还会猜永远猜不着的答案呢?
学生为本的体现:相信儿童有先天的学习框架。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样理解的。
所以教学必须给儿童一个创造的机会。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1 )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非常重要,是创造力的表现 ( 2 )通过对话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在课堂现场感受老师的教学,对其亲和力、感染力的感知和体验无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
3. 要鼓励学生创造
所谓创造,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应用于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
第四章:从教学原点解读有效教学和教学深化改革
1、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是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教学的原点问题具有根基性和方向性。必须从教学原点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具体来说,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针对性而言,我们强调要强化学弱化教;强化能力和素养,弱化知识;强化课外活动,弱化课堂教学。但是任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