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逐渐形成细胞板,并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此时高尔基体活动旺盛.如果破坏了高尔基体,则在分裂末期不能形成细胞壁,细胞不能分裂.
解答: 解:A、如果此细胞为分生区细胞则多画了4叶绿体和2液泡,另外细胞形态应该为正方形,A错误;
B、5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B正确;
C、在植物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逐渐形成细胞板,并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此时高尔基体活动旺盛,C正确;
D、如果破坏了高尔基体,则在分裂末期不能形成细胞壁,细胞不能分裂,则细胞中染色体将增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细胞结构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0.将某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细胞器甲 细胞器乙 细胞器丙 蛋白质(%) 67 59 61 脂质(%) 20 40 0 核酸(%) 微量 0 39
A.细胞器甲中可能进行氧化分解葡萄糖的反应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丙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含有丙,不含甲、乙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甲含量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因此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
乙细胞器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有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
丙细胞器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含有脂质,因此该细胞器可能是核糖体.
解答: 解:A、甲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可能进行呼吸作用,即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第二、三步,而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乙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但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例如溶酶体,B错误;
C、丙是核糖体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于羧基,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丙核糖体,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甲、乙,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细胞器的成分考查了细胞器的种类、功能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通过是否含脂质确定其是否含有膜结构,再通过是否含核酸确定细胞器的种类;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
11.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能说明( )
A.植物根对水分子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B.与水稻相比,番茄细胞中SiO4载体多,Ca载体少 C.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D.水稻培养液中Mg离子浓度高于实验前,说明细胞排出Mg离子
考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4﹣
2+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水稻吸收Ca、Mg、SiO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SiO4)>v(Mg)>v(Ca);番茄吸收Ca、Mg、SiO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Ca)>v(Mg)>v(SiO4).
2、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这主要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
解答: 解:A、植物根对水分子的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A正确;
B、由题图知,番茄和水稻相比,番茄细胞吸收的中SiO4少,吸收的Ca多,说明番茄细胞中SiO4载体少,Ca载体多,B错误;
C、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由题图中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植物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C错误;
D、水稻培养液中Mg离子浓度高于实验前,说明水稻吸收的水多于Mg离子而造成溶液中Mg离子浓度升高,水稻细胞并没有排出Mg离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为核心,考查植物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的知识,分析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明确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
﹣4
2+
﹣4
2+
4﹣
2+
2+
2+
2+
4﹣
2+
2+
2+2+4﹣4﹣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5分钟的现象 0.3g?mL蔗糖溶液 ﹣10.5g?mL蔗糖溶液 ﹣11mol?LKNO3溶液 ﹣11mol?L醋酸溶液 ﹣1再过5分钟 滴加清水5分钟 x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 无变化 y 质壁分离 细胞稍增大 细胞大小无变化 细胞大小无变化 z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
B.y为质壁分离复原,因为细胞吸收K、NO3使细胞液浓度升高 C.z为细胞大小无变化,因为细胞渗透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
﹣
D.②组滴加清水5分钟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解答: 解:A、由于0.3g?mL蔗糖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A正确;
B、由于1mol?LKNO3溶液中的K离子和NO3离子能通过主运输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正确;
C、由于1mol?L醋酸溶液中,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所以细胞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因而观察到的细胞大小无变化,而不是因为细胞渗透吸水量等于失水量,C错误; D、由于0.5g?mL蔗糖溶液过大,导致细胞失水过多,所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3.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联系.下图表示溶酶体的产生和“消化”衰老线粒体的过程,下列错误的是( )
﹣1﹣1﹣1
﹣1
A.a、b、c分别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内质网
B.b与e结合成f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C.a、b、c、d的膜结构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D.溶酶体的酶可以将线粒体氧化分解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