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世界银行《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社会影响评估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2014年3月
i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2 项目县基本状况 .................................................................................. 2 3 项目村基本情况 .................................................................................. 2 3.1 怀远县项目村基本情况 ............................................................. 2 3.2 叶县项目村基本情况 ................................................................. 3 4 粮食作物生产基本状况 ...................................................................... 3 5 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和灌溉基本情况 .............................................. 5 6 作物秸秆还田基本状况 ...................................................................... 6 7 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 ...................................................... 7 7.1 获得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渠道 ..................................................... 7 7.2 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 ................................................................. 7 7.3 接受乡镇技术人员服务的次数 ................................................. 8 7.4 作物生产中最大的问题 ............................................................. 8 7.5 对减少田间农药瓶(塑料袋)污染的建议 ............................. 8 7.6 最喜欢的技术推广—培训方式 ................................................. 9 7.7 作物化肥决策依据 ..................................................................... 9 7.8 对减少化肥用量又不减产的建议 ............................................. 9 7.9 对配方施肥的认知 ................................................................... 10 7.10 统一配方施肥服务的支付意愿 ............................................ 10 7.11 样本农户施用农药的决策依据 ............................................... 10
ii
7.12 对病虫害统一防治服务的支付意愿 .................................... 10 8 预期的社会影响分析 ........................................................................ 11 8.1 项目的受益者及他们对项目的态度 ......................................... 11 8.2 预期的社会效益评估 ................................................................. 11 9 项目的潜在社会风险及应对对策 .................................................... 13 10 提高项目实施社会影响的政策安排 ............................................. 16 10.1 贫困户的参与 ........................................................................ 16 10.2 妇女的参与 ............................................................................ 17 10.3 少数民族发展计划 ................................................................ 17
iii
1 项目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和粮食安全的日趋重视,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得到了科学界的空前关注并逐步在各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气候智慧型农业旨在不降低作物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农田土壤固氮能力,同时减少田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采取多样性的栽培管理模式,以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中国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以及种植制度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固碳减排技术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效果,某些管理措施由于影响产量而难以持续推广。小麦、水稻、玉米为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中国粮食产量的85%以上。我国华北和华东等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3%和67%。同时,粮食主产区也面临着有机碳损失严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以及固碳迫切、温室气体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的现实需要。因此,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应用保障粮食产量前提下的节能与固碳技术,并进行示范与减排效果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我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本项目由环球基金会(GEF)出资,中国农业部和世界银行组织实施,符合GEF的第5个操作计划的目标(即克服提高能效和节能方面的障碍),将通过推广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和农业土壤固碳增汇技术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效降低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投入,实现高效使用,进而实现农业N2O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包含的活动针对提高农业粮食作物生产减排和增加土壤固碳碳汇,以及促进农业减排增汇技术的广泛应用。项目将与GEF/UNDP资助的终端能效项目(EUEEP)以及中国政府正在推行的“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相得益彰。项目建议方在开展能力建设活动时将与EUEEP的相关活动协调。项目还将与参与农业节能增汇技术研究开发和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政策设计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紧密协调。
该项目选择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确定安徽省怀远县和河南省叶县为项目区。安徽省怀远县为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项目村12个,初步确定水稻和小麦面积均为5万亩。河南省叶县为玉米——小麦生产模式,项目村28个,初步确定的玉米和小麦面积均为5万亩。
本项目利用GEF资金510万美元,项目县按1:5配套,项目总资金为3143万美元。项目实施期为五年,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项目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 技术示范与应用 2、 政策应用与创新 3、 知识管理
4、 激励机制与能力建设 5、 项目监测与评估体系 6、 项目管理
1
2 项目县基本状况
该项目分别在安徽省怀远县和河南省叶县实施。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位于北纬32°43′—30°9′,东经116°45′—117°19′之间。县域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总人口127万。项目区万福镇和兰桥乡位于怀远县西南部,距离县城40公里左右。项目区全部为平原地区,内有两条河,分别为芡河和茨淮新河。全年平均温度15.8℃,最高月(7月)平均温度为28.6℃,最低月(1月)为1.5℃;年降水量为791.6毫米,最大降水月份(7月)为188.1毫米,最低降水月(1月)为7.6毫米;日照时数累积1889.8小时,最大月份(4月)为207.7小时,最低月份(2月)为90.7小时(详见表3.1)。无霜期平均219天。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平顶山市。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辖7个镇、11个乡,人口86.8万人。项目区万福镇和兰桥乡位于叶县中南部,距离县城最远50公里,最近12公里。项目区全部为平原地区,项目村基本上延澧河两岸分布排列。全年平均温度14.9℃,最高月(7月)平均温度为27.5℃,最低月(1月)为1.3℃;年降水量为778.9毫米,最大降水月份(7月)为177.7毫米,最低降水月(1月)为15.7毫米。无霜期平均217天。土壤分三种类型,即黄棕壤土类、砂姜黑土类、潮土类。
3 项目村基本情况
3.1 怀远县项目村基本情况
怀远县共12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总农户数9621户,人口44510人,家庭规模平均4.6人。2013年上报人均收入7520元,有贫困户994户,低保人数1582人,“五保户”498人。12个项目村总劳动力为26140人,占总人口数的58.7%,户均2.7人。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十分普遍。项目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9.4%,其中女性占外出打工劳动力总数的36.2%,夫妻同时外出打工占外出打工总劳动力的25.9%,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仅占18.9%。打工地点分布在全国,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多,农忙期间基本不回家参与农业生产。 12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83234亩,户均耕地面积9.1亩,人均耕地面积1.94亩。水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4.3%,小麦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8%。即冬季作物基本上全是小麦,夏季作物除水稻外,主要种植玉米,另有少量蔬菜种植。项目区内没有成片的森林,树木主要栽种在村庄、房屋周围以及作为田间林网。耕地总体流转比例为21.1%,其中砖桥村和刘楼村的全部耕地均有偿流转给该县农业公司,其它村的耕地流转主要为无偿和代耕两种形式。 项目区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最早的成立于2008年,一般规模均较小,部分已经不运行了。与作物生产相关的合作社仅有两个,分别在砖桥村和刘楼村,而这两个合作社基本上是为在这两个村流转耕地的农业公司服务的。 项目区农机服务比较普遍,主要涉及水稻机械收割和小麦机械收割两个环节,基本的组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