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注】
,平海夕漫漫。
【注】 “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3.诗的题目为“早寒有怀”,“早寒”既有季节特点,又有天气的特征。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这些特点的?
答:
解析 本题赏析景物形象。抓住主要意象,诗中只在首联和尾联末句写到景物,而首联能突出“早寒”的特点。主要意象为“木”“雁”“北风”。说明描绘画面(或氛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木叶正“渐脱”,北雁正“南飞”,这是秋季景象。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有寒意,突出“早寒”的特点。
答案 诗人通过首联写早寒。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特点。
4.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
解析 先明确句意。此诗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意思是:在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时想问路,可只能看见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意思是连找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再分析手法。根据注释可知,“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又在结句,这就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作者感情。结合关键句“迷津欲有问”来分析,诗人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写出自己内心的迷茫;用以景结情手法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
答案 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
三、(2018·浙江嘉兴一中高三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里中女 于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6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注】 ①越娃: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②韩娥:指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5.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________,第二首诗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赏析事物形象。明确物象特征,结合标题和关键词句来明确事物特征,于诗标题“里中女”与关键词“苦机杼”“识蒿簪”“无奢侈心”等,点明写的是“里中女”“桑下女”;叶诗抱儿送饭、以灶烟画鬓等特征点明写的是农妇。故两首诗写的都是农妇。 答案 农妇(田家女) 古体诗(五言古诗) 绝句(七言绝句)
6.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答:
解析 于诗“华堂、富家、满髻钗黄金”都是写富家女生活,叶诗“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写富家女生活,故两首诗共同之处是贫富对比。不同点,于诗开篇四句运用比兴、反复手法,叶诗前两句实景,后两句站在农妇角度写她想象不出的情景,两处场景的描写,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注意分析出手法对表现现实和诗人情感的作用。
答案 相同之处:对比。于诗“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照应“华堂”“富家”,与桑下女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叶诗“画鬓浓调灶额烟”,诗人捕捉农妇在灶间用灶灰画鬓的情景;又与下文“红袖女”的形象形成对比,饱含着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不同之处:于诗开篇四句运用反复、比兴。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叶诗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后两句想象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
7
①
②
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元]汤式
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7.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慨。 解析 本题赏析景物形象。要求明确意境特点与作者感情。可先抓住主要意象“荒祠”,及关键词“不似当时”,结合题干内容“屡遭兵难创伤”等说明描绘画面(或氛围),概括出意境特点。然后结合表情感的关键词“吊”“伤”来明确作者的感慨。 答案 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8.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
解析 曲中“不似当时”点明今昔对比,结合曲中语句具体分析对比的内容。起笔三句对比明显,接下来分别将“寺”“山、湖”“水、月”今昔对比。曲中大量化用他人诗句,是用典,解释用法,分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即可。
答案 ①对比:“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②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今日之衰。接着依次化用。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 五、(2018·浙江余姚中学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 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9.“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解析 本题赏析人物形象。解读关键词句,“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关键词是“无波”“有节”。该句字面上是说,只有古井才能够真正的无波,也只有秋筠才是最有气节的。这里用“古井”和“秋筠”比喻友人。概括形象特点,说明形象意义。借“古井”不起波澜,
8
②
③
①
比喻人心寂然淡泊,用“竹有节”比喻友人坚贞的节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之情。 答案 比喻 对偶 淡泊 坚贞
10.“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结合注释中有关友人被贬的信息来理解词人情感,可以体会出词人以洒脱情怀安慰友人。再结合词句本身的“亦”字体会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 答案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