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光路: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过焦点 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过另侧焦点 指向另侧焦点的光,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时传播方向不变
凹透镜成像规律:
正立、缩小、虚像 如防盗门上的猫眼儿。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器材:蜡烛,凸透镜(选焦距较小的),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光屏,火柴等。凸透镜成像规律:
⑤
P F F P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⑤ ③
其中v为像到透镜的距离,u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f为透镜焦距。 (照相机) u>2f (投影仪) u=2f f 2f。 (放大镜) u=f 0 u。 虚像时:物近镜则像变小、像近镜;(小小小) 物远镜则像变大、像远镜;(大大大) 例:用放大镜时,镜离物越远,则像越大
实像时:物近镜则像变大、像远镜(小大大)
物远镜则像变小、像近镜(大小小)
例:照过全身像,要得到大头像应该如何操作相机。照相机机远离人,镜头缩短。 投影仪的像要变大,应该是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靠近投影片。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需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使实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央。
2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代替光屏直接通过透镜观测; 3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形成;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代替光屏直接通过透镜观测;
4 u=f处即焦点 是虚实、倒正的分界点 u = 2f处即二倍焦距处是大小的分界点
5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成不出像的原因:可能是虚像、可能是像距太大、可能是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6蜡烛烧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此时可将光屏调高或将透镜调低使像回到光屏中央。
7高空照相,物体离的非常远,镜头与底片距离近似等于焦距
眼球和眼镜
好像一架照相机(视网膜上呈倒立缩小的实像)
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 近视眼:
表现:远处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前 原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
矫正——戴凹透镜使光发散一些(近视镜) 远视眼:
表现:近处物体的像将呈在视网膜后 原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 矫正——戴凸透镜使光会聚一些(老花镜)
矫正:戴凸透镜使光会聚一些(近视镜)
10显微镜和望远镜:
目镜和物镜都由凸透镜组成,目镜的作用都相当于放大镜把像放大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得到放大实像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得到缩小实像
望远镜优点:使人对像的视角变大;比瞳孔收集更多的光 望远镜的物镜可用凹面镜代替以收集更多的来自于星体的光;
2.4光的色散
彩虹就是被空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路面上的彩色油膜等。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过程。 (实际还有红外线及紫外线)
彩虹就是被空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路面上的彩色油膜等。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电视的光就是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三原色叠加为白色,
红绿叠加为黄,红蓝叠加为品红,蓝绿叠加为青色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即:透明物体反射与其不同色的所有色光,同色的光进入并通过
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其相同颜色的色光,其它色光都被其吸收。
例:1暗室内,只用红光照射绿衣服看到的是黑色的(红光被吸收了,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眼
)
2常见的有色玻璃是不完全 透明的物体,同色的光既有反射也有通过。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光谱中红光以外的是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 红外线测温仪
红外线烤箱(利应用热效应特点)
电视遥控器(利用波长较长特点)。(能看到红灯是由于伴随有红光产生)。 紫外线:光谱中紫光以外的是紫外线 自然中的紫外线大多来自于太阳 应用: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灭菌(紫外线灯看起来是蓝色的原因是伴随有紫光产生) 防止:过度照射会得皮肤癌;涂防晒油,打防晒伞。
思考: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中会产生光的折射现象吗?小孔成像实验呢?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中会产生光的反射现象吗?人看到光屏上的像?人看
到自己同侧的物体在透镜上成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