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康爱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品味散文精妙的语言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
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1、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语言
2、情感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相亲相爱》及温馨的亲情画面 温情导入:
家,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亲情和感动的空间。今天,让
我们步入一个四口之家,去感受祖孙三代间浓浓的亲情。 (板书:散步 莫怀戚)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出示要求,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以下四个问题,伴着优美的配乐朗读,再一次走进课文吧。(出示投影)
第一问题: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 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第三个问题:最后结果是看样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谁的权力最大? (放朗读录音)
师:大家可以边听边思考勾划,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小声跟着读。 (二).交流探究,分享感受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听得都非常仔细,圈点勾画也很认真,这种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发扬啊!那么,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听读的感受。
1、 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出示投影) 师问:现在谁来告诉我第一个问题?为何出去散步?也就是说,“我们”出去散步是出于什么考虑? (生答)
师:有同学答是为了母亲,她老了,多出去走走对身体有好处。那母
亲为什么“本不愿意出来呢”?既然如此,那“我”就带着老婆、儿子出去好了,让母亲就在家里休息。这样好不好? (生答)
师:有同学说,母亲之所以不愿出去,一是身体不好,二是怕拖累别人。多么体谅儿女的老人啊!但“我”为什么坚持让母亲出去呢?母亲又为什么“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呢?从这个细节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生答)
师:的确,这是一个家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亲昵、母慈子孝的家庭。而且这种关系已经延续了几十年。
在许多人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单、凄惨!那儿子坚持要母亲出去散步,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答: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
师:外边的景色美吗?文中有描述吗?让我们齐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这段文字你喜欢吗?我也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却找不出喜欢的理由,你能帮老师找找吗? (生答)
师:那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让全班同学感受到:那春天太美了,应
该带着母亲去散步?(生读)
师:大家来给她的朗读作个简单的点评,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点评,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读或女生朗读)。
师:刚才大家也读了也点评了,那么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文中仅仅只是表现景色的美吗?还有没有其它的深意在里面呢?
(生:这一段写的很美,写了初春的美景,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联想到了生命。)
师:通过景物的美,使人想起人的生命。老师要问你为什么由景物的美能想到生命?
(生: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
师:很好!大自然也象一切生命一样,经过一个冬天的修整,焕发出勃勃生机。春天的万物就是那样的充满着活力,就像我们的生命。老母亲“熬”过一个冬天,一个“熬”字,写出母亲身体的衰弱和生命的顽强。看到满目春光时,怎能不让人想起生命的可贵!这么美的景色,我硬是要妈妈跟着出去散步,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师:所以文中的“我”就总是劝母亲一句话\正因为如此,也该多出去走走啦\
(出示投影)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请结合课文内容,以儿子的口吻说一说。注意进入角色,你现在就是儿子,你要劝说母亲出去散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