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答,如:\生命在于运动。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呀,不出去走走多可惜呀,你该出去走走啦\) 师评价:多懂事的儿子!很会劝人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师:你看,在你们这个当儿子的劝说下,妈还是忍不住跟你们一起出去散步了,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出去了,可是,这个时候,分歧出现了,出现了什么分歧?谁来告诉我?(出示投影) (生: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师:好,我们看原文,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生齐读: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出示投影)小路有意思,真的有意思吗?文章中写没写?怎么写的?
(生答第七段)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顺从儿子走小路,可是文中的“我”有没有这么草率? 一加思索之后便依从母亲走大路。你觉得作者作这个决定容易吗?结合课文说说。
(生答: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个决定都会伤害一个人) 师:文中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觉到“我”的为难?我们来读一读,看大家能不能把那种为难的心情读出来。
(出示投影)大家来看这两句,句式上有没有相同点?读一读! (生答:形式整齐匀称,读起来有音韵感,用词很准确)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没有?大家来找找看。并且仔细品味一
下。
(生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师评:找得也很准确,读得很有感情,品得很有味道。
句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句子朗读一遍,(出示投影)但是我们要找一个人来领读,谁来?。 (生读)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对称句究竟好在哪儿?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它可以为你的文章增添不少的亮点。好啦,我们再次进入课文。 3、解决第三个问题
(出示投影)我顺从了母亲走大路,但是问题是不是就此就得到解决了呢?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师:母亲怎么样处理的?有一个细节描写大家找出来。哪句话?哪个词语?对,是“摸”。尝试做这个动作!来,读一读!感觉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 (生读)
师:你觉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吗?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慈祥的、和蔼的)好,再来读一下试试 ! 4、解决第四个问题
师:(出示投影)到底走哪儿,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谁的权力最大? (生可能答儿子、母亲或“我”)
师:看来意见很不统一,我都被搅糊涂了,哪个同学来帮我清理一下,
到底谁的权力最大?(生答:一样的)
师:这是一种循环关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亲情链,它始终是链在一起的,确确实实。一个家庭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课文最后一段就是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出示投影)只要我们带着情感去读,或许我们会被感动得流泪。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段的时候,去想想你和家人的点点滴滴。 (生读)
师:其实,孝顺父母是古来有之,(出示投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英国学者培根也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大家读一遍(生读)
我听出来了,大家在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是充满了一种自豪感!一个外国人,如此地欣赏我们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把\尊老爱幼\的美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点拨技法,抒写亲情
大家想,散步本就是一件极其微小的家庭小事,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相关推荐: